前言:光绪四年六月(1878年),清朝钦差大臣完颜崇厚奉旨前往沙俄,任务是就新疆伊犁被侵占问题展开交涉。经过近一年的艰难谈判,完颜崇厚表现软弱无力,在沙俄的威逼和欺骗下,签订了一份极其屈辱的《里瓦几亚条约》。虽然名义上清政府收回了一座伊犁城,但却割让了新疆大量国土,还背负了高达五百万卢布的“战争赔款”,令国人震怒。
完颜崇厚的卖国行为传回国内,激起了轩然大波。清政府在全国舆论的强烈压力下,派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使沙俄,力求重新谈判,修改这份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场关系到国家领土完整的重大外交事务,在朝廷内部也存在分歧,甚至皇室高层密电曾纪泽“妥协了事”,面对内外复杂的纷争与阻力,曾纪泽如何维护国家利益,成为一大考验。
同治三年(1864年),清廷刚刚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却迎来了西北边疆的严重动荡。这一年,新疆爆发了大规模反清起义,库车、喀什噶尔、和阗、叶尔羌等地纷纷成立地方割据政权,彼此交战不休。清政府对新疆的控制已名存实亡,陷入深重危机。
同治四年(1865年),喀什噶尔的军阀思的克向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请求援助。浩罕汗国趁机派出大将阿古柏入疆。仅用两年时间,阿古柏便吞并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南疆,抛弃了思的克,自己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
随着阿古柏势力在新疆不断扩大,英法两国相继示好,承认哲德沙尔汗国政权,扶植其成为英法在新疆的代理人。与此同时,沙俄也虎视眈眈,盯上了素有“塞外江南”美誉的伊犁地区。沙俄认为伊犁地理位置重要,若能合并,将极大增强其防御能力,同时也会对中国构成严重军事威胁。
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阿古柏内部动乱之机,强行占领了伊犁全境,宣称是“代为收复”。更厚颜无耻地向清政府发外交照会,称这是暂时派兵驻守,待清政府平定内乱后会归还伊犁。
“待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收复后即归还”,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清政府无力收复新疆的现实。事实上,从同治三年起到光绪元年,清政府整整十年未组织有效军事力量介入新疆。相比新疆边疆危机,朝廷更担忧列强在海上的威胁。
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数次上奏,请求收复新疆,终于打动了慈禧太后。慈禧破天荒地支持武力收复新疆,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自筹军饷,短短两年内收复新疆全境,哲德沙尔汗国覆灭,阿古柏服毒自尽。然而,此“全境”并未包括伊犁,沙俄当时承诺在乌鲁木齐收复后归还伊犁。左宗棠立即向沙俄索回伊犁,但沙俄不肯轻易放手。
沙俄作为强大帝国,与阿古柏的伪政权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左宗棠在新疆拥有军事优势,但他仍不愿直接与沙俄开战收复伊犁,只能寄望外交手段。
光绪四年六月(1878年),慈禧任命署盛京将军侍郎完颜崇厚为全权大使,赴俄进行伊犁归还谈判。
完颜崇厚出身满清贵族门第,家族显赫,父亲完颜麟庆曾任河道总督,哥哥完颜崇实任刑部尚书、盛京将军。其个人经历亦颇为出色,曾任通商大臣,参与洋务运动,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处理“天津教案”后还出使法国,具备一定外交经验。
然而,他外表光鲜,实则软弱无能。刚抵达俄国,即陷入沙俄精心设计的圈套。光绪四年十二月抵达圣彼得堡后,沙俄表面虚与委蛇,天天以小宴相迎,三天大宴一次,热情似火,却对谈判事宜只字未提,宴请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光绪五年三月(1879年),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终于正式提出伊犁问题,表示愿意归还伊犁,双方可商讨边界交接事宜。
完颜崇厚听到此承诺,欣喜若狂,立刻向朝廷报告:“沙俄尚无图利之心。”清廷上下欢欣鼓舞,殊不知完颜崇厚已深陷吉尔斯的阴谋。
实际上,沙俄只需撤兵伊犁城即可,无需繁琐“交收清界”程序。在完颜崇厚看来,只要收回伊犁,其他问题均可谈判,沙俄不过想占点便宜罢了。沙俄一直以占据伊犁为筹码,若不让步,必不交还伊犁。
完颜崇厚的“谈判成果”令人震惊:沙俄归还伊犁城,但割让了霍尔果斯河以西、西特克斯河流域以及斋桑泊以东广袤而富饶的土地;经济上给予沙俄多项特权,包括免税权、开辟商路、设立领事馆等;此外,还需赔偿沙俄“代管伊犁”费用五百万卢布(约280万两白银)。
完颜崇厚对此得意洋洋,迫不及待地发电报报告朝廷。然而,当这十八条条约传至总理衙门时,众多重臣震惊不已:赔款、通商优惠不提,单是割让伊犁西、北、南三角地带,就足以让人愤怒不已。拥有一座伊犁城又有何意义?这是典型的卖国条约,断不能签字认可。
更令众臣震惊的是,完颜崇厚未等朝廷批准,擅自签署条约。
条约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哗然,民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废约。最痛心的莫过于左宗棠,怒斥完颜崇厚:“武事未竟,却先割地求和!”
光绪六年元月(1880年),舆论压力巨大,完颜崇厚被捕入狱,面临死罪。朝廷同时对外照会沙俄大使,声明“崇厚所订条约越权无效,难以实施”,并派驻英法大使曾纪泽兼任驻俄大使,前往沙俄重新谈判。
鉴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卓著功绩,朝中主战派不乏其人。肃亲王隆勤、陕甘总督左宗棠、兵部尚书万青藜等数十位重臣呼吁武力夺回伊犁。慈禧下令左宗棠从甘肃酒泉调兵进新疆哈密,着手军事部署。
面对西方列强及沙俄的强烈反对,条约能否撕毁成问题。英法等国大使多次照会总理衙门,要求承认《里瓦几亚条约》,释放完颜崇厚。
沙俄则增兵伊犁,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布置重兵,并调遣二十余艘军舰自黑海驶向中国沿海,声势浩大地威胁京津,令清政府收回伊犁的军事计划化为泡影。左宗棠的热忱遭遇沉重打击。
在西方列强的胁迫和沙俄的军事威胁下,清政府只得寄望于曾纪泽,以外交手段力争伊犁归还,挽回国家颜面。
曾纪泽,晚清名臣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