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数次北伐合肥都未能成功,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面对屡屡失败的局面,他终于决定拿出自己的终极王牌——陆逊。这一位武庙中的顶尖将领,深谙兵法,能巧妙地引敌深入,进而一举歼灭。既然如此,陆逊会选择常见的北上路线攻击合肥吗?
陆逊的军事才能不仅仅体现在兵法的运用上,更表现在他能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策略。公元232年,陆逊率领大军从濡须坞出发,经过巢湖。然而,这一次他并没有沿着常规的北端水口进入施水,而是出其不意地向西调兵,通过舒口进攻龙舒水,直扑魏国庐江郡的郡治六安。陆逊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引诱合肥城的魏军前来救援,另一方面,他打算在野战中将敌军一举消灭。魏军将领们大多把重兵布置在合肥,轻视了六安的防备,因此这一战成了吴军出奇制胜的关键。
魏军的将领们对陆逊的突然出击措手不及,满宠及其部下认为魏军必须尽快派兵援助六安,但满宠对此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六安虽然地势较小,但魏军精锐在此驻守,若吴军放弃水军优势而步行前来,未必能撼动六安的防线。因此,他决定采取稳妥之策,让敌人深入后方,伺机反击。
满宠见敌人没有救援六安,反而试图封锁他的退路,意识到陆逊的意图已被识破,于是迅速调整战术,撤军返回,以避免陷入困境。吴军的几次进攻让满宠充分了解了江东军的虚实,发现吴军一旦远离水路,战斗力便大幅削弱,这也为后来的战斗埋下伏笔。
通过这一战,满宠也意识到,吴军的进攻路径过于单一,若能够利用合肥的地形特点,采取更有利的战略,就能充分牵制敌军。于是,他提出要在合肥西侧构建一座新城,并将现有的兵力移往那里,以此拉长吴军的进攻路线,并为自己争取更大的主动权。这个计划虽遭到了蒋济的强烈反对,但最终满宠的意见还是占了上风。
蒋济提出,若在合肥附近建新城,会让敌人认为魏国正处于弱势,甚至可能使吴国认为合肥易于攻破。但满宠并未被动摇,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策略,认为在敌人未曾到达之前,先做出示弱的姿态,能够将敌军引诱到有利位置,进而以强击弱,出奇制胜。
随后,满宠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拆迁与重建新城的计划,确保了新城的建设速度。孙权显然没有料到魏军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应对,他决定再度亲自出征合肥,试图彻底消除这一隐患。然而,在吴军抵达合肥后,发现原有的合肥旧城已不复存在,而是变成了一片废墟。新城距离旧城三十里,且没有水路可供通行,这让孙权愣住了,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为了避免狼狈,孙权不得不在船上滞留了二十多天,不敢轻易登陆。这一局面正如满宠之前所料,吴军在远离水路后,战斗力的确大打折扣。孙权虽然急于收复失地,但他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满宠趁机分析战局,认为孙权此时必定会在大军中自大,试图以威武之势强行突破,企图重新夺回主动权。因此,满宠决定提前布置伏兵,在吴军即将上岸之时给予致命一击。果然,孙权在带领大军上岸时,军心一时浮躁,满宠的伏兵迅速发动袭击,数百名吴军兵员在突如其来的进攻中丧命,部分人甚至跳水自尽,吴军未能如愿反击,最终无奈撤军。
经过这几次交锋,孙权和陆逊的亲自出征依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胜利,孙权心有不甘,但他并未放弃,决定再度寻求更大的突破。如此反复博弈,吴国的将领与魏国的对决,仿佛每一次都在不断刷新对战策略的极限。
在这段历史中,满宠的谋略与陆逊的巧妙策略,不仅揭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智勇双全,更让我们看到,军事对抗的胜负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兵力的对抗,更取决于指挥官如何巧妙利用地形、形势以及敌人的弱点。每一步的走位,每一个战略的选择,都可能决定整个战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