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基洛夫被暗杀后,引发苏联政坛“地震”,斯大林不得不动手?
迪丽瓦拉
2025-09-21 14:04:31
0

在苏联的历史长河中,列宁无疑是那个伟大的奠基人,而斯大林则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历史进程,也直接塑造了苏联的命运。列宁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开始逐步否定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在1950年代以后,斯大林被不断诋毁与丑化,这一度让斯大林的形象在苏联人民心中一落千丈。然而,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人开始经历对斯大林形象的重新审视和评价。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斯大林在俄罗斯历史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恢复和提升,许多人意识到他在苏联崛起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塑造国家强大方面的贡献。

当然,斯大林的执政并非一帆风顺。他不仅要面对外部的挑战,也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随即引发了苏联内部的权力斗争。事实上,苏联在列宁病逝前就已经形成了两个对立派系:一个由斯大林领导,另一个则是由托洛茨基为首的托派。两派间的争斗日益白热化,而列宁对此已有清晰的认识,甚至在死前便已察觉到这一点。尽管如此,斯大林凭借自己非凡的手腕,成功抑制了托洛茨基的影响力,并最终成为苏联第二号人物。

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逐步清除了包括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在内的对手,最终完全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然而,斯大林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他深知自己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因此在苏共内部不断呼吁提高警觉,指责党内存在间谍和叛徒。斯大林的警觉并非无的放矢,随着苏共党员人数的激增,党内的复杂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加剧。

1920年代末,苏联党内的成员从最初的两万多人激增到超过一百万,甚至到1933年,党员人数突破了三百万。如此庞大的队伍中,不乏投机分子,许多人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并非为了理想,而是为了私利与仕途。这使得斯大林忧心忡忡,他担心党内的分裂和外部势力的渗透会威胁到自己的政权。更为严峻的是,当时苏联尚未建立像克格勃那样的强大情报机构,只有契卡作为前身,执行范围有限,难以对整个庞大的党员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清洗。

斯大林深知,党内外的威胁都需要解决,特别是当时国内的政敌愈发强大,斯大林的权力岌岌可危。无论是国内的反对派,还是外部的政治、经济压力,斯大林都要一一应对。他决定集中资源,迅速推动苏联的工业化,认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确保国家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斯大林对重工业的推崇并非盲目,他认为这是国家立足和抵御外敌的必经之路。德国当时已经在重工业领域遥遥领先,斯大林对这一形势十分警觉,担心苏联一旦陷入战争,将无法抗衡。

然而,工业化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斯大林坚持认为快速完成工业化对苏联至关重要,但党内一部分人却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布哈林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强烈主张发展农业,反对斯大林的工业化路线。布哈林虽没有能力直接挑战斯大林,但他依然通过苏共内部的一些元老支持,带头与斯大林对抗。与此同时,托洛茨基也没有闲着,作为曾经的革命领袖,他和布哈林联合,批评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认为这不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甚至呼吁斯大林下台。

到了1934年,斯大林在选举中的地位险些动摇,这一事件令他心生恐惧,更令他警觉的是,部分军队将领也开始联合起来,公开表达对斯大林工业化政策的不满,要求减缓工业化进程。斯大林开始意识到,党内的反对势力已经不再是零星的个体,而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甚至有可能联合起来罢免他。这让斯大林的处境更加危险,他知道如果不采取行动,自己的政权将受到致命威胁。

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改变局势的事件——斯大林的亲密盟友、列宁格勒州的领导人基洛夫被暗杀。这起刺杀案的背后疑点重重,刺客竟能轻松进入如此高层的领导办公地,令斯大林更加深感威胁。他亲自赶到列宁格勒调查此事,尽管案件很快有了结论,并且抓获了刺客,但斯大林深知,如果不采取强硬手段,这起刺杀事件只会是更大阴谋的开始。

此时,斯大林终于下定决心,采取了“抽刀杀人”的策略。他开始清洗党内外的敌对势力,毫不手软。在一系列政治清洗中,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人纷纷被除掉,而托洛茨基虽然侥幸逃亡,但最终也在墨西哥遭遇暗杀。至1937年,苏联进行大规模的政治迫害,130多万人被判刑流放,60多万人死于非命,数百万苏共成员被清除,斯大林终于解决了自己面临的最大隐患。

然而,尽管斯大林通过这场政治清洗稳固了自己的权力,他依然面临着更大的外部威胁——来自西方国家和德国的侵略压力。斯大林清除了党内的敌对力量,但这一过程并非没有代价。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尽管苏联经历了巨大的损失,斯大林最终还是凭借苏联的强大工业力量赢得了战争,成功抵抗了德国的侵略。

这一切证明了斯大林早期推行工业化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工业化的基础,苏联恐怕早已在战争中被摧毁。有人指责斯大林过于残酷,但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看,斯大林如果没有采取如此强硬的手段,他自己将可能被其他势力清除,苏联也无法面对外部的威胁,甚至会走向解体。尽管他手段狠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决定可能拯救了苏联的未来。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守... 诸葛亮在守卫街亭时,并没有选择赵云、魏延或姜维,而是决定派遣没有带兵经验的马谡,这背后其实有诸葛亮自...
原创 沙... 他是最传奇的沙俄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深埋在地下,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然而,九年后,他...
原创 顺... 顺治的真正死因?真的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 最近关于施琅的话题很火,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而我在刷这些讨...
原创 李... 年关将至,许多家庭开始准备贴春联和福字了吧。如今,门神已经很少见了。由于现代住宅的大门普遍较窄,城市...
原创 陈...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领导人便开始着手恢复国家的经济、稳定政局,并努力收复失地。1950年...
原创 央... 央视:日本忘战必危广岛和长崎原子弹65万日本人死亡只能无条件投降 1678字 日本在二战中遭受了多...
原创 真... 在动荡的时代,许多传奇人物应运而生,他们凭借非凡的胆略和智慧,最终成为了历史上的英雄。像抗金名将岳飞...
原创 朱... 小编在大学时,曾经在寒假期间去了一家星级酒店做服务员。大家都知道,服务员通常学历较低,素质相对较差。...
原创 知... 作为官员,能被称为“青天”的,必定是那些刚正不阿、清廉自守、一心为国为民的好官。比如宋代的包拯,就是...
原创 1... 1919年,张清荣出生在河北保定,家里是富农背景。小时候,他看到军阀打仗和日本人入侵,地方上混乱。 ...
那个卖香料的男人,和两个从他公... 19世纪中叶,世界闻起来……挺有味道的。城市里到处是马,马车是主流交通工具。这意味着街道上到处是马粪...
原创 末...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
蒋经国为何被称作“建丰同志” 作者 |星火·薪火 无论是前几年热播的《北平无战事》,还是今年热播的《沉默的荣耀》,剧中都有一个相...
原创 宋... 宋朝建立不到一百年,文治武功的基础尚在巩固之中,国家的未来需要一位贤能的君主来继续传承和发展。皇位的...
三星堆四号祭祀坑研究新成果:坑... 记者18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日该院与首都师范大学等合作单位在国际权威科技考古期刊《考古科...
原创 美... 问一个问题:日本侵华到底图的是什么?抢土地?抢资源?不。几十年来,日本右翼不断否认自己的罪行,提出所...
毛泽东称赞“了不起的奇迹”:红...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后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二十五军,红...
原创 波... 1924年夏天,波兰当局接到消息,说在布列斯特的山脉中,隐藏着一座一战时期的军需库。知情人士透露,这...
原创 诸...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被广泛认为是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他的智慧和策略至今仍为人称道,大...
原创 关... 云长的威名震慑华夏,孟起的名字则传遍关中。马超自有吕布的勇气,曾与“万人敌”张飞激战,势均力敌,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