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活到九十岁(古人算虚岁),吕岱活到九十六岁。他们的长寿和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密切相关,而吕岱为东吴全取交州的过程,正是这两位老寿星经过长年博弈的结果。
吕岱出身徐州广陵郡海陵县,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年轻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郡县小吏,直到家乡广陵发生战乱,吕岱跨江来到江东,投身孙权麾下。大约在公元200年,孙权掌握实权时,吕岱已经年约四十(推测根据《三国志·吕岱传》),他主动前往投靠,得到孙权的重用,被任命为吴县县丞。
有一次,孙权亲自视察各县的仓库和刑狱,吕岱不仅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应答得体,令孙权留下他,委任其掌管文书工作。之后,吕岱被任命为会稽郡余姚县长。在年近五十时,吕岱在余姚招募到了一千名精兵,开启了他辉煌的军人生涯。他以这支队伍为基础,参与了多次平乱战争。到了公元215年,吕岱已经五十五岁,他被任命为庐陵太守、昭信中郎将。
公元220年,年届六十的吕岱被孙权调往交州,接替步骘成为交州刺史。当时,士燮虽然名义上归附孙权,却仍保持着相对的独立,交州的实际控制权由他掌握。吕岱接任后,名义上是交州的行政长官,但他在刚开始时的影响力仅限于南海和苍梧两郡。
士燮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高龄,他的精力大不如前,且一生爱好和平,吕岱趁此机会,通过一系列的平乱行动,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合浦郡东部一带,吴巨残部的首领钱博已经盘踞了八年,吴军对此展开了长期的征讨。到公元218年,孙权设立了高凉郡,吕岱接手后,巧妙地安抚了钱博并将其任命为高凉西部的都尉,从而将这一地区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接下来,郁林郡爆发了当地土著人的叛乱,甚至到了围攻郡县的程度。吕岱亲自带兵前往,成功平定了叛乱,将郁林郡的影响力进一步纳入自己控制之下。经过这些战事,吕岱的威名愈加显赫,逐渐为孙权所信任。
公元222年,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后,交州南端的湞阳县(今广东省英德市)爆发了王金的叛乱。因湞阳与南海交通便捷,孙权指示吕岱前去讨伐。吕岱亲自出马,成功俘获王金,并将其押送至建康,获得了一次举世瞩目的大捷,取得了数万人的斩获。
吕岱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孙权的高度认可,随即晋升为安南将军,并授予假节,封爵都乡侯。尽管吕岱在交州的影响力逐渐上升,但士燮的影响范围仍然存在。士燮以其治下的治理方式赢得了百姓的深厚支持,出行时礼乐齐鸣,随行的车马众多,土著百姓更是成群结队,簇拥其左右。
士燮的威望和影响力堪比汉初南越王赵佗,整个交州无论是民心还是道义上,都很难轻易撼动。即使士燮在归附东吴后,每年仍定期上贡奇珍异物,进一步增强了吴军的骑兵力量。因此,即便孙权心生完全掌控交州的念头,却也难以在短期内处理士燮。
然而,士燮的高寿最终走到了尽头。226年,年届九十的士燮去世,为东吴的扩张提供了契机。孙权立即任命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准备将他调离交趾郡,任命陈时为交趾太守,接替士徽的职位。这一举措标志着吕岱的一系列动作也在酝酿之中。
吕岱在这时提议将交州与广州进行分治,将交州的三个南部郡(交趾、九真、日南)归交州,剩余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划归广州。这一方案迅速得到了孙权的批准,实施后,交广分治方案正式展开。
士徽则无法接受这种分治方案,拒绝离开交趾郡,自封为交趾太守。为此,他甚至用家兵阻拦戴良、陈时前来接任,使得两人滞留在合浦郡。士徽的这一举动激起了吕岱的愤怒,最终他亲自率军前来讨伐。士徽在抵抗中大感惊恐,最终在吕岱的快速进攻下,决定迎接吕岱,与其兄弟们脱去衣服前来投降。
然而,吕岱并未对士徽手下留情,第二天便在郡署内设宴,邀请士徽兄弟共聚。席间,他突然起身,手持符节宣读诏书,公开指控士徽的叛逆罪行。随即,吕岱命人将士徽兄弟全部捕获,斩首示众,首级被送至新都武昌。士徽六兄弟的死,彻底断绝了士家在交州的影响力。
尽管士徽的死亡令士家失去了政治权力,但士燮的遗泽仍然存在。士徽的大将甘醴等率领地方力量反抗,最终被吕岱击败。在此之后,士燮的弟弟们士壹、士?和士匡等人,出面平息交趾的怒火,最终使得士徽的家族在交州的余威得到彻底清除。
吕岱为平定士徽之乱,获得了极大的声誉,甚至被晋封为番禺县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操作,东吴顺利废除了广州,恢复了原来的交州体制,士家在交州的影响力彻底瓦解。
吕岱继续南下,平定九真郡,屡次获得战功,并且将交州完全纳入东吴的统治之下。期间,他还多次派遣官员出海,宣扬东吴的国威。扶南、林邑、堂明等东南亚邦国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贡,东吴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
此后,吕岱被加封为镇南将军,继续为东吴开疆拓土。直至231年,吕岱年逾七十,被调往荆州前线,交州的治安则交给了后继者,吕岱离开了这片已经稳固的土地。
尽管交州未能完全统一,特别是海南岛未能成功纳入东吴版图,但吕岱在为东吴全取交州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他为东吴的安定和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许,吕岱真正证明了“迟暮之人,亦能成大器”的道理。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勇猛的战场上,更体现在他那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