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了江苏南通保氏家族与影视明星保剑锋的家世,读者对此反响热烈,今天我将继续分享关于江苏南通如皋的冒氏家族的故事。冒氏家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直接关联到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第九子——脱欢镇南王。这个家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历史上曾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并与江南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而在现代,冒家后代冒怀庆更是享誉全球,是世界著名化学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南通冒氏家族的传奇故事。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皇朝,元世祖忽必烈在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分封,其中他的第九子脱欢被封为镇南王。脱欢的王府设于扬州,并被赐予如皋东门一片土地。历史记载显示,脱欢的长子老章继位后,在如皋东门三里外建起了别墅,命名为“万花园”。《如皋县志》上曾多次提到这一地方。除此之外,他在如皋城的集贤里也修建了一座府邸,因为当时蒙古人被称为“鞑子”,所以这座府邸被当地百姓称为“鞑子府”。虽然如今“万花园”早已不复存在,但位于集贤里的“鞑子府”仍保留着五间门厅,其中三间保存完好,屋顶的童柱形状犹如蒙古包的顶端,体现了蒙古人特有的建筑风格,而房屋的朝向也遵循了蒙古包朝东而建的传统。
元朝和明朝交替之际,镇南王的后代东林公被任命为两淮运盐使司运丞,负责管理丰利等盐场。在张士诚起义称吴王时,东林公被俘并带到平江府(即今天的苏州),被封为妥督丞相,但他始终拒绝接受这一职务。后来,东林公成功逃脱,他与如皋东陈的隐士郭某是挚友,因此便举家迁至东陈定居,并且闭门读书,终身不再参与官场。由于当时天下动荡,许多英雄豪杰以恢复汉族政权为目标,因此镇南王的后代为保护自身安全,放弃了蒙古姓氏,并改为类似汉姓的“冒”姓。至此,冒氏家族就与周围的百姓融为一体,逐渐不再为外人所区分。后人尊东林公为如皋冒氏的第一代祖先。经过多代的繁衍,家族中的一部分人搬入了如皋城集贤里,并将其更名为“冒家巷”。在冒氏家族中,有不少才俊,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冒辟疆。
提到冒辟疆,许多人都会联想到他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冒辟疆与他的前辈唐伯虎等人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以风流倜傥、才情横溢著称。冒辟疆不仅在诗文才情上出类拔萃,而且他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也是传奇色彩十足。关于“冒董姻缘”的故事,流传至今,并成为古代才子佳人的经典范例。这个故事也被无数剧本和民间传说演绎着,至今依旧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尽管他的情感生活极具戏剧性,一位伟人却对他的民族气节给予高度评价,曾特意与秘书田家英提及:“明末四公子中,真正有民族气节的,只有冒辟疆。他既注重实事求是,又在清兵入关后毅然隐居山林,不与清朝妥协,清廉自守,直至终老。”这一评价深刻揭示了冒辟疆的历史地位和道德操守。
冒辟疆(1611-1693年),原名襄,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庵,晚号醉茶老人。江苏如皋人,他的故居位于如城水城园。冒辟疆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和桐城的方以智、宜兴的陈贞慧以及商丘的侯朝宗一起,被誉为“明末四公子”。他的去世,标志着江南文人的一段辉煌历史的结束,享年83岁。
跳跃到现代,冒辟疆的后代之一——冒怀庆,成为了全球化学界的巨擘。他出生于1942年,籍贯江苏如皋,蒙古族,现任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冒怀庆的祖父冒广生(字鹤亭)是晚清的举人,历史学者和诗人,出版了《蒙古源流年表》《唐书吐著世系表》等学术著作,并且在经学和诸子学说上有很高的造诣。冒广生的学术成就令他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并与周恩来总理一家的关系深厚。解放后,周总理和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接见他。而冒广生与陈毅副总理的友谊也非常深厚,陈毅市长在上海解放初期曾亲自去探望这位学术长者。即便在87岁高龄时,冒广生依旧活跃于学术圈,直至1959年在上海去世。
冒怀庆的童年是在中国大陆度过的,二战后随家人回到上海。20世纪40年代末,他前往香港完成了中学学业,并于1960年赴美深造,先后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化学系和密歇根大学攻读学位,最终获得物理化学博士。1960年代末,冒怀庆的父母移居澳大利亚,他也随家人迁往澳洲,继续他的科研生涯。
冒怀庆第一次回国寻根是在1976年,恰逢“四人帮”倒台之后。此次归国,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江苏如皋。他言辞郑重地说道:“我带家人回来寻根。”自此以后,冒怀庆频繁往返于中国和澳洲之间,不仅参与学术会议,还与国内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致力于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化学与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的主任,冒怀庆在多个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领导的团队专注于“关节软骨细胞修复材料开发”和“活性自由基聚合触媒技术研究”等前沿技术,这些研究成果对医疗和光电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主持发明的澳大利亚钞票所用防伪油墨获得世界专利。此外,1999年,冒怀庆因在科技领域的贡献被澳大利亚外交部授予科技贡献奖,并于2003年获得澳洲政府颁发的“澳洲建国百年奖章”。
多年来,冒怀庆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并且经常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回国讲学、开展科研合作。他不仅积极参与两国的科技交流,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贡献给祖国。正因为他的卓越贡献,1999年12月,澳大利亚外交部为表彰对中澳关系作出贡献的人士,特别授予他科技贡献奖,而他也因此成为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华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