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172—217年),字子敬,出生于汉末的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
在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因“轻而无备”被许贡客所杀,意外去世。孙策的骤然离世对鲁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来鲁肃打算辅佐孙策大展宏图,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深感失落。孙策的死,使得孙权继位,但鲁肃对这位年轻的江东主人的了解甚少,他预测周瑜会因稳定江东局势而无暇顾及他,遂准备北归,去寻找新的明主。鲁肃对孙策未能实现江东大业深感惋惜,同时也对自己虽得遇明主却错失时机感到沮丧。然而,周瑜已经预料到鲁肃的心情,知道他可能会选择离开,于是派人提前将鲁肃的母亲接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市),这是孙权的所在地。周瑜的此举意在挽留鲁肃,准备引荐他给孙权,帮助鲁肃实现抱负。
鲁肃心中有疑虑,尽管周瑜已经推荐他,但孙权年纪尚轻,鲁肃对孙权是否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是否能识人用人、是否具有远见等问题一无所知。鲁肃将这些疑虑一一向周瑜坦白。周瑜与鲁肃是肝胆相照的知己,感同身受地劝他留下,辅佐孙权。周瑜对鲁肃说,孙权是个贤主,他懂得亲近名士、青睐奇才,必定会重用鲁肃,帮助他大展宏图。
在孙权为考察鲁肃的才智与谋略,决定亲自召见鲁肃时,鲁肃深知这是一场对他的双向考核。宴会在吴郡举行,孙权年纪尚轻,鲁肃也未满三十。二人虽然看似是孙权考察鲁肃,但实际上也是彼此之间的相互试探。鲁肃未敢掉以轻心,准备了充分的策划与谋略。在宴会上,鲁肃凭借其非凡的才智,很快脱颖而出,展现了过人的见识与智慧。孙权对鲁肃的才华赞不绝口,宴会结束后,便单独引鲁肃进入内室,进行更深一步的密谈。
酒过三巡后,孙权向鲁肃谈起国家的危局,指出汉室已经衰弱,四方豪杰割据一方,自己继承父兄遗业,雄图江山,但不知如何实现。鲁肃心领神会,立刻向孙权吐露自己胸中的谋划。鲁肃直言,当前局势,曹操已经掌控了汉献帝,几乎如同项羽控制义帝,若想复兴汉室,首要任务便是剿灭曹操,否则内外失据,江东也无法安稳。鲁肃暗示,孙权若想立业,必定需要与曹操展开一场决战。
接着,鲁肃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战争,他预见到曹操必定会在接下来的大战中胜出。随着袁绍的失败,曹操将一统中原,逐步成为不可忽视的强敌。鲁肃认为,江东的出路在于先占据荆州,然后伺机而动,最终在长江的天然屏障保护下,发展壮大,等待机会建立帝业。他的谋划分为三步:首先占据荆州,再进攻益州,掌握长江的战略要地,最终在时机成熟时北伐中原,建立霸业。
在曹操南征荆州时,鲁肃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危险,他迅速识别到荆州局势的复杂性,刘表去世后,刘琮与刘备的争权加剧,曹操随时可能南下吞并荆州,江东也面临巨大的威胁。为了保护江东,鲁肃提议与刘备结盟,共同抵抗曹操的威胁。在得知刘备南下后,鲁肃亲自前往与他会面,推动孙刘结盟,并协同孙权合力抵抗曹操。
鲁肃不仅成功促成了孙刘联盟,还针对未来的抗曹策略提出了三项重要建议。首先,他提议积极与刘备结盟,联合抗曹。随后,他建议孙权召回周瑜,稳定江东军心,增强抵抗曹操的力量。最后,他建议孙权亲自前往前线辅佐周瑜,领导抗曹行动。在周瑜和鲁肃的共同努力下,孙刘联军在赤壁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鲁肃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战斗中,更在于他对孙刘联盟的维护。在孙刘双方因荆州问题产生冲突时,鲁肃亲自出面调解,努力保持联盟的稳定。他的坚守和智慧最终保全了江东的政权,避免了双方开战,确保了孙刘联盟的持续存在。
鲁肃的去世对孙刘联盟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肃去世后,孙权便开始策划袭取荆州,吕蒙提出了攻占徐州、占据长江的战略,而孙权最终决定向西进攻荆州,削弱刘备的实力。这一决定标志着孙刘联盟的破裂,鲁肃的智慧与努力也未能阻止孙权的最终选择。
鲁肃为孙权设计的帝业蓝图,不仅仅是短期的霸业,更是千秋大业。他的智慧、谋略和忠诚,为江东的未来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他的去世,孙权的选择偏离了鲁肃的初衷,走上了与刘备对立的道路。这一变化,最终为孙刘的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