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疆域辽阔,一寸也不能少。无论哪个朝代,都在不断拓展和巩固领土,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版图。清朝前期,疆域的扩展有目共睹,但随着国力衰退,列强的侵略压力越来越大,清朝的领土遭遇了严重的流失。
列强的觊觎让我国的沿海领土逐渐丧失,香港、澳门等地陆续沦陷。与此同时,曾经是中国一部分的新疆也不例外,先是中亚的浩罕国借机侵入新疆,接着沙俄势力也开始占领伊犁地区。
那时的新疆,几乎已经没有多少领土属于清朝;在浩罕国和沙俄的控制下,当地的百姓深受灾难。然而,在这一切看似无法挽回的局面下,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出现,为这一切带来了希望,他决心扭转乾坤。
通常来说,当国家的领土遭到侵占时,第一反应应当是迅速反攻并夺回失土。毕竟新疆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然而,当时清政府内部却意见分歧。
一派以左宗棠为首,认为新疆失守意味着西北地区的动荡,甘肃的防线将难以保持稳定。他们坚信必须迅速夺回新疆,避免不作为导致外敌气焰更盛。左宗棠等人主张立刻出兵收复失地。
另一派则由李鸿章领导,他们认为当时海防才是最紧迫的任务,应该优先发展海军,至于新疆的问题,待海防稳固之后再行处理。历史证明,李鸿章的策略注定会失败。
最终,左宗棠的观点得到了上层支持。清政府决定采取行动,并由左宗棠负责收复新疆。1875年,即清光绪元年,时任太后的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共同掌权。慈安太后比较理智,知道何时采取有利的决策,并支持了左宗棠的提案。如果仅由慈禧独断专行,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左宗棠得到了支持后,迅速着手西征。1876年,清军正式发起收复新疆的战役,左宗棠的军队直指侵占新疆的浩罕国统治者阿古柏的地盘。他亲自负责粮草的调度,因为新疆地处内陆,远离中原,运输非常困难,这一任务成了西征的关键。
1876年4月,左宗棠将军驻扎在甘肃酒泉,同时先锋部队向前推进。阿古柏察觉到清军的动向后,立即派兵守卫要地。到了6月,左宗棠的部队已经抵达奇台(今新疆奇台),并与其他部队汇合,准备向乌鲁木齐发起进攻。
阿古柏以为自己可以依靠防守抵抗清军,却没想到左宗棠采取了巧妙的策略,刘锦棠和金顺部队佯攻,迷惑敌人,然后迅速展开偷袭。最终,古牧地被清军攻破,歼敌5000余人,清军气吞万里,立刻向乌鲁木齐进发,阿古柏的部队则匆忙撤离。
到了11月,清军成功攻破玛纳斯南城,北疆的敌军几乎被完全清除。由于冬季来临,进军难度增大,左宗棠决定休整军队,为来年南征做好准备。1877年春季,军队经过整顿和补给后,进攻南疆的准备工作就绪。
清军一举攻下吐鲁番等南疆要地,阿古柏最终战败,绝望之下自杀,剩余的势力在其子海古拉的带领下逃往西部,企图寻求英俄援助。左宗棠意识到海古拉意图依靠外力继续抵抗,绝不会让他们如愿,随即决定继续出兵。
在1877年秋季,刘锦棠部队一举攻占南疆东四城,迅猛的攻势让敌人陷入困境,西四城的防守也很快崩溃,部分敌军投降。即使寒冬来临,清军依然不畏严寒,继续向西推进,并在翌年收复了西四城。
在清军平定了新疆的阿古柏势力后,左宗棠准备进攻伊犁,收复被沙俄占领的领土。沙俄看到清军的强大力量,也心生畏惧。经过多次外交交涉,伊犁最终重新回到了清朝的控制之下。
1884年,清朝正式在新疆设立行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至此,新疆再次完全归属清政府。新疆的稳定不仅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防,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资源。
新疆不仅在国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的丰富资源也是无与伦比的。新疆处于亚欧大陆腹地,接壤八个国家,边境线长达5700多公里,是中国重要的边防地区。同时,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石油储量达到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的30%;天然气储量则占全国的34%。此外,新疆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138种矿物中,有9种在全国占据第一位。
除了矿产资源,新疆的农业和林业也极为强大。其可耕种的土地面积达到10.28亿亩,后备耕地面积为2.23亿亩,农业和林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这些资源不仅对新疆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更对全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虽然晚清政府没有很好地管理整个国家,甚至导致了部分土地的丧失,但至少新疆地区保住了,并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疆的稳定和资源优势,成为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不可忽视的宝藏。
您对新疆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意见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