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樊之战中,关羽领兵进攻曹仁,围困樊城。最初,战况顺利,水淹七军,但很快,曹操和孙权联手形成夹击,前后向关羽发起攻击。尽管关羽的勇猛无敌,但在如此复杂的战局中,他终究无力抵挡双面夹击,败得相当惨烈。吕蒙在山头竖起“荆州土人”四个字的大旗,关羽的士兵纷纷在此集合,准备撤退。面对这种情况,关羽无法阻止士兵们的崩溃,最后只剩下三百余人。最终,在关平和廖化的协助下,关羽无奈退守麦城,准备等待救援。赵累建议他派人前去请求刘封和孟达的援助,等待川中大军的到来。廖化志愿承担起突围任务,冒死向孟达和刘封求援。
然而,廖化突破吴军的包围,成功到达上庸,但刘封却迟迟未派援军前来,导致关羽最终死于麦城,荆州也失去了。面对如此紧急的局势,刘封为何始终未行动,拒绝救援关羽呢?根据《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描述,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
表面原因:山城初附,民心未稳
刘封接管上庸三郡时,正是刘备经过汉中之战后扩展版图的一部分。上庸新归附刘备政权,民心尚未安定,因此刘封和孟达在此地的统治并不牢固。如果此时贸然派兵救援关羽,很可能不仅无法救下他,反而可能导致上庸再次失守,甚至牵动整个防线。为了保住这片新得的领土,刘封选择以“山城初附,民心未稳”为理由,推迟了对关羽的援救。
廖化听后大吃一惊,痛心疾首地向刘封恳求支援。即便是以求生死相许的姿态,刘封依然坚决拒绝,他甚至冷言冷语地说道:“杯水车薪,岂能为关羽冒险?”廖化为了求援,像古时的申包胥一样,在刘封面前大声哭诉。然而,刘封和孟达对这一切充耳不闻,最终不再理睬,廖化只能带着失望离开,朝着成都的方向前进。
深层次原因:螟蛉之子,不可僭立
更为深层的原因,源于刘封的身份背景。刘封是刘备在年老时收养的义子。若刘备无子嗣,刘封作为义子,自然具备继承刘备事业的潜力。然而,公元207年,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出生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即便刘禅并非嫡长子,但作为亲生儿子,他的地位无疑超越了刘封。刘备称帝后,曾在不同场合与诸葛亮和关羽谈论继承问题。诸葛亮对家事不予置评,但关羽却曾在信中表示,刘封是“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并建议刘备将他调往上庸,让他远离中枢,以断绝其继位的可能。
刘封心知肚明,这一切其实与自己身份的变化息息相关。虽然表面上他接受了刘备的安排,表现出对继位的顺从,但内心深处,他对关羽的这番话充满怨恨。孟达也从中看出了问题,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刘封并非真正的刘家血脉,这让刘封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因此,刘封决心对关羽的求援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死。
客观原因:敌军过于强大
曹操和孙权的联手,令刘封处于极大的困境之中。曹军强大,东吴兵锋锐利,尤其是关羽已失去大部分兵力,陷入麦城这片险地。而曹操在后方调集了四十五万大军,实力之强,足以压垮任何一方。即便刘封和孟达有心救援,也显然无力抵抗如此强大的敌军。
在这种情况下,刘封和孟达的担忧与恐惧导致了他们的彻底放弃。他们如同傅士仁面对糜芳时那样,夸大敌军的力量,选择了放弃支援。这使得关羽最终未能从麦城突围,而在孤立无援中死去。
结语
刘封所在的上庸距离关羽的麦城虽近,但由于以上三个主要原因,刘封和孟达未能及时采取行动救援关羽。由于上庸的新归附,民心未稳,刘封不敢贸然出兵;由于刘封的身份问题,他对关羽心怀敌意;同时,敌军的强大压力也让刘封丧失了行动的勇气。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刘封选择袖手旁观,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死亡和荆州的失陷。
(本文参考《三国演义》及历史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