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宣告称帝,标志着明朝的正式建立。随着明朝政权的稳定,朱元璋迅速采取了北伐行动,并成功占领了元大都。元朝的统治被迫退回蒙古草原,从而宣告其灭亡。元朝的覆灭让许多人不禁产生疑问: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帝国,除了元朝外,还分裂为四大汗国。为何在元朝灭亡之际,这些四大汗国没有派兵援助呢?其实,四大汗国并非不想支援元朝,而是因为自身的困境,根本无力插手他国纷争。
首先,我们可以追溯四大汗国的起源。蒙古帝国统一草原后,开始进行扩张,特别是西征。蒙古帝国的西征从1219年开始,直到1260年才告一段落。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征战中,蒙古人摧枯拉朽地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而四大汗国的诞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成吉思汗按照封地的传统,分封了他的后代,以此确立了蒙古帝国的继承制度。1255年,成吉思汗开始为他的子孙划分封地,这一举措便是四大汗国诞生的起点。
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是由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及其后裔所建立。钦察汗国的疆域非常广阔,西至斡罗思,南界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达极北之地,几乎涵盖了整个东欧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汗国的统治范围也包括了今天的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因此,俄罗斯的祖先曾长期在这一汗国的统治下。
察合台汗国则是由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后裔所建立。其疆域最广时,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至阿母河,北至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统治了包括今天的中国西北和中亚的广大区域。
窝阔台汗国则由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及其后人建立。这个汗国的疆域主要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基本上涵盖了西辽的领土。
伊利汗国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在西亚建立的政权,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至波斯湾,北达高加索山脉。伊利汗国的后裔最终进入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以上便是四大汗国的基本构成。这些汗国的疆域虽有不同,但除了伊利汗国,其他三个汗国均与元朝接壤。接下来,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些汗国与元朝的关系。虽然四大汗国与元朝同根同源,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
在历史的某些时段,四大汗国与元朝的关系曾一度陷入僵局。首先,单从这些政权的名称就能看出它们在地位上低于元朝。因为这些汗国最初是由蒙古大汗分封的,它们的权力和地位本质上需要服从蒙古大汗的领导。长期以来,这些汗国直接隶属于蒙古大汗的统治,而蒙古高原——蒙古人的发源地,也一直是蒙古大汗的直接管辖范围。然而,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展开激烈斗争后,四大汗国开始对忽必烈的统治产生质疑,因此不再承认元朝的权威,不再听从元朝的命令。
尽管如此,后来这些汗国还是承认了元朝的皇帝地位,接受了元朝的册封,但他们与元朝的联系逐渐疏远,关系也不再那么紧密了。
此外,四大汗国和元朝之间的差异也日益加大。与元朝类似,这些汗国中的蒙古人比例都非常低。因此,为了稳固对当地的统治,这些汗国的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接受本地特色,并渐渐与蒙古的传统文化有所分离。多数汗国的统治者逐渐皈依伊斯兰教或基督教,逐步抛弃了蒙古原本的萨满教,而元朝的统治者则信奉藏传佛教。随着宗教信仰的变化,各个汗国与元朝之间的文化鸿沟逐渐拉大,信仰、风俗的差异使得它们在认同感上逐步疏远。长期积累下来的这些文化差异,使得这些汗国与元朝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在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已不再考虑提供援助。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元朝灭亡时,四大汗国的状况,以及为何它们未能支援元朝。
钦察汗国的情况较为复杂。尽管在1340年之前,钦察汗国的政权曾保持一定的稳定,甚至实施了中央集权,但从1340年以后,随着外部力量的不断崛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愈发激烈。君主更替频繁,导致国家政权逐渐分裂,到了元朝灭亡时,钦察汗国已是内外交困,连自保都成问题,何谈援助元朝?
察合台汗国则自1346年起分裂成东察合台和西察合台。东察合台汗国从1363年开始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内乱,直到明朝建立后,这场战乱才逐渐平息。而从察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帖木儿帝国,虽然在元朝灭亡时仍未灭亡,但距离元朝本土较远,而且在15世纪之前,其国力仍然较弱,因此同样无力支援元朝。
窝阔台汗国的命运较为特殊。该汗国在传至第二代时,便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联合消灭。由于其疆域较小、实力较弱,窝阔台汗国成为元朝灭亡后最容易被消除的对象。
伊利汗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它在1335年发生了分裂,至1358年被帖木儿汗国所吞并,元朝灭亡时,伊利汗国已不复存在。
总结来看,四大汗国在元朝灭亡之前,至少有两个已在内乱中自顾不暇,另两个虽然未灭亡,但也因动荡不安而无法给予元朝任何实质帮助。即便这些汗国依旧存在,它们和元朝的关系也日渐疏远,远不如当初那般亲密。就如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中央强盛时,地方诸侯会遵循中央的号令,但一旦中央衰弱,地方诸侯便会逐渐疏远,甚至反叛。四大汗国与元朝的关系也正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联系越来越薄弱,认同感也日渐减少。
参考资料:《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