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留下了无数辉煌的功绩。然而,在康熙亲政的初期,他的权力之路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挑战者便是当时的四大首辅之一——鳌拜。
彼时,鳌拜被誉为“满洲第一巴图鲁”,他凭借着卓越的战功,在朝廷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根据多方历史记载,鳌拜甚至对年幼的康熙皇帝毫不畏惧,时常表现出藐视的态度。由此不禁让人疑惑,既然鳌拜如此权势滔天,为何他从未篡位,最终却被康熙皇帝成功擒获?这其中的关键便要从皇太极时期的政治布局说起。
尽管在康熙年间鳌拜呼风唤雨,但在此之前他的仕途并不顺遂。满清入关前,他跟随父亲卫齐在疆场上屡立战功,为满清政权的奠基做出了重要贡献。满清入关后,鳌拜积极参与了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势力的战役,为大清统一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如此,彼时的政权正值多事之秋,本应优待这类八旗勇士的朝廷却未能给予他足够的重用。
原因之一在于当时顺治皇帝年幼,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控实权。多尔衮扶持顺治即位,更像是一场妥协,因为许多大臣并不支持他的称帝,鳌拜便是其中的重要反对者。作为皇太极极其忠诚的将领,鳌拜在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之际,坚定支持皇太极第九子豪格,誓死追随先皇的血脉,哪怕身死九泉。
正是鳌拜的坚决态度迫使多尔衮不得不退让,最终立福临即顺治皇帝继位。这一忠诚行为保住了皇太极家族的皇位传承,然而也让鳌拜在政治上遭遇重大挫折。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对鳌拜心存深仇,顺治时期几乎不断打压他。多次论处死刑的鳌拜最终因军功被减刑为革职或罚俸。
虽然多尔衮对鳌拜的敌视由此可见一斑,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终于掌握了实权,鳌拜也得以东山再起。作为多尔衮的死敌,鳌拜耿直的个性给顺治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顺治皇帝因此提拔他,然而好景不长。
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三皇子玄烨即位,史称康熙。临终前,顺治设立四位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康熙,鳌拜名列其中。随之而来的,是辅政大臣之间权力的明争暗斗。
辅政四人中,索尼资历最老,历经努尔哈赤至康熙四朝,是朝中元老。虽地位显赫,随着年事渐高,索尼多选择安度晚年,不再插手政事。苏克萨哈是辅政大臣之一,却因揭发前任多尔衮的罪行而被重用,因这一污点在同僚中失宠。
第三位辅政大臣遏必隆,则是能够与鳌拜抗衡的人物。其母为和硕公主穆库什,父亲是满清开国五大功臣之一的额亦都,顺治设其为辅政大臣与其家族背景密切相关。然而,遏必隆性格胆怯,缺乏主见,很快被强势的鳌拜拉拢,沦为其随从。
名义上四位辅政,实则一人不理政务,一人被孤立,一人为跟班,鳌拜成为实权掌控者,朝政实由他操控。年幼的康熙皇帝虽心生不满,却无力反抗,只能任由鳌拜专权。
为助孙子顺利亲政,孝庄太后再次出山。她一方面安抚鳌拜,表现出极大宽容与信任以稳住局势,另一方面促成康熙与索尼孙女赫舍里的婚姻,借此将双方利益紧密捆绑。
此举虽令索尼无心卷入权斗,但为了后代,索尼及其子索尔图积极支持康熙,为其政治前途保驾护航。最终,康熙成功亲政,鳌拜被清除。然而,孝庄太后的调和只是辅政危机的表象,真正令鳌拜无法轻举妄动的,源于皇太极当年的制度设计。
满清前身女真人,为适应严酷环境,努尔哈赤将满洲兵丁划分为八旗,正黄、镶黄两旗由皇帝亲自统领,其余六旗则由皇族子侄掌管。皇太极时期,蒙古部落及汉人加入,设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使八旗制度趋于完善。
鳌拜之所以能在朝堂有巨大影响,一是辅政大臣身份,二是康熙年幼,无法统领正黄、镶黄两旗,鳌拜便掌控了这两旗。正黄、镶黄两旗虽兵力最强,但满洲其他六旗联合起来实力更胜一筹,六位旗主对鳌拜形成强大制衡。
此外,孝庄太后蒙古贵胄身份让她在蒙古八旗中拥有号召力,若鳌拜图谋不轨,蒙古八旗随时可奉孝庄太后之命进京勤王。蒙古军队战力不弱于满清军,双方若剑拔弩张,鳌拜难以抗衡。正因如此,年幼康熙虽受鳌拜威胁,却无根本性危险。
汉族方面,忠君爱国精神根植于血脉,归顺满清的汉军八旗虽兵力逊色,但将领多谋善断,鳌拜难以从中占优。
对此,你有何不同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