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动,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他做事的方式与性格。庞统随刘备进入川蜀已有三年多,这段时间让他对刘备的优缺点有了足够的了解。
210年12月,周瑜因病去世于巴丘(今岳阳市)。周瑜曾极力倚重的南郡功曹庞统,约在211年初时加入了刘备的集团。进入刘备集团后的庞统,开始展现出他独到的谋略与智慧。
211年3月,曹操命令司隶校尉钟繇准备进攻张鲁,刘璋顿时感到焦虑万分,担心曹操的目标下一个就是自己,心中充满了恐惧。好在这一军事举措激起了马超、韩遂等潼关以西的关中诸侯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与曹操的大军在潼关对峙,形成了压力。
益州的别驾张松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提议刘璋趁曹操与马超对抗之际,迎接刘备入川,并趁机攻占张鲁的汉中,从而借险要之地抵挡曹操的进攻。刘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命令军议校尉法正带领四千兵马前往荆州,迎接刘备入蜀。
法正自刘璋即位以来一直负责与刘备之间的联络,因在刘璋麾下无法充分施展才华,他与好友张松早已计划,打算辅佐刘备。法正到达荆州后,他私下向刘备提出:“张松已在内部响应,趁机刘璋欲东征,迎您入蜀,将能成就大业。”(《三国志·法正传》)
面对这一提议,刘备显得犹豫不决。这时,庞统,作为荆州的治中兼军师中郎将,分析了荆州的当前局势,指出了其急需扩展的必要性,并向刘备阐明了取益州的迫切性:“荆州自战乱以来,田宅荒芜,人才凋零,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实难独立。如今若不趁机攻占益州,强敌必将吞并我们。”
尽管刘备内心仍有顾虑,他担心背离诚信会导致失去人心,于是犹豫道:“曹操虽然是我敌人,但我一向以信义为本,若因此失信,损失会更大。”
庞统再次开导道:“乱世之中,权变乃常事,主公不能死守纲常,错失良机。兼并弱国,攻占民心失落者,乃古代五伯所行,岂失大义?即便借刘璋之背叛占据益州,但若我们得后,严治百姓、回馈刘璋土地,何来失信之说?若不取,益州终将为曹操或孙权所吞。”庞统的言辞有层次,逻辑清晰,刘备最终被说服。(裴注《三国志·庞统传》引《九州春秋》)
于是,刘备决定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主力驻守荆州,带着庞统、黄忠、魏延等将领及两万步兵,随法正从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四川。
庞统加入刘备集团后不过几个月,便踏上了他人生的第一场征程,这也成了他唯一的一次重要战争。帮助刘备取益州,似乎注定是他的人生使命。他的弟弟庞林及一些追随者也随行。(裴注《三国志·庞统传》引《襄阳记》)
刘备军队一路沿长江西行进入益州,途中,刘璋令各地郡县对刘备军提供大量补给物资,使得刘备军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一般。
当刘备的船队驶入垫江水,并在广汉郡的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上岸时,距成都只有360里。《三国志·刘二牧传》记载,刘备进入益州后,庞统和周瑜的取蜀方案暂时用不上,张松和法正为刘备所绘的西川地图也仅能作为指南。
刘璋带着三万步骑和丰足的物资抵达涪县与刘备会面。刘璋的车队上悬挂着鲜艳的帷幄,阳光下格外耀眼,庞统在此时再度提议:“只要在会面时捉住刘璋,一举可定益州。”然而,刘备认为此举过于仓促,拒绝了。
庞统却不放弃,再三劝说:“若能在会面时俘获刘璋,就可以避免战斗,直接坐拥一州。”他知道刘备有仁爱之心,若能不通过战争占领益州,无疑能博得百姓的拥护与信任。虽然刘备依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他的思虑更加周密,意识到从长计议的重要性。
庞统与刘备相处的短短几个月,他对刘备心态的理解和对刘备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可比拟的。这显示了他作为谋士的高超智慧与极强的行动力。
进入涪县后,刘备与刘璋进行了一段长时间的宴会交流,超过三个月之久。这期间,刘璋还给予了刘备充足的兵员与物资支持,让刘备有了继续进军的条件。
然而,刘璋的实诚并没有换来刘备的充分信任。最终,刘备决定调整策略,并实施庞统的建议,开始向成都进军。
庞统为刘备提出的各种战略建议,从上策到中策,再到下策,无不体现了他的周密思考和深刻洞察。尽管刘备选择了中策,庞统的思维依然表现出极高的战略眼光。
不久,刘备带领大军进驻涪城,胜利在望。然而,在最终攻占成都的关键时刻,庞统在一场激烈的攻城战中,因亲自指挥陷入敌军弓箭射程,最终不幸中箭身亡,时年仅36岁。
刘备痛失庞统,深感惋惜,每次提起庞统,总是眼含泪水。庞统虽年纪轻轻,却在刘备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于刘备来说,庞统不仅是得力的谋士,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和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