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法国的同盟条约与后续发展》
1778年2月6日,美国与法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该条约由路易十六国王政府与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缔结,成为美国赢得独立战争的重要契机。这一防御性联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法国向美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军事支援,同时还对英国的其他殖民地发起了运动。然而,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1789年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并最终导致了19世纪初的准战争,直至1800年《莫特方丹条约》签署,才正式结束了这一盟约。
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推进,大陆会议逐渐意识到,外国的支持和建立有效的联盟对于胜利至关重要。1776年7月,美国发布独立宣言后,便开始为与法国和西班牙可能达成的商业条约做准备。基于自由贸易与互惠的原则,一份示范条约于同年9月17日获得国会批准,次日,本杰明·富兰克林等被任命为专员,赴法国进行谈判。法国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盟友,因为它一直希望为自己在七年战争中的失败复仇。
最初,富兰克林的任务并非直接寻求军事援助,而是希望通过谈判争取最惠国贸易地位及其他物资。然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政府虽然在财政和外交上处于困境,但富兰克林凭借其出色的外交手腕,成功地通过秘密渠道为美国提供了必要的援助。尽管法国没有立刻承诺直接的军事支援,但通过富兰克林的努力,法国开始为美国提供物资,并招募了许多外国军官如拉斐特侯爵和冯·斯图本男爵等来支援美国的军事行动。
此外,法国政府也在此过程中从联盟中受益。在军事援助的过程中,法国并不完全无私,而是通过协议确保自己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的利益得以保障。1777年,法国外交部长韦尔热纳在是否结盟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一方面希望获得西班牙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确保法国的利益不受损失。
然而,随着美国在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中的胜利,法国决定主动放弃等待西班牙的支持,选择与美国结成正式的军事同盟。此时,法国已明确看清形势,并作出了决策。1778年2月6日,富兰克林与其他专员西拉斯·迪恩和亚瑟·李在巴黎的克里永酒店签署了《同盟条约》,而法国方面由康拉德·亚历山大·热拉尔·德·雷讷瓦尔代表签署。同时,还签署了《法美友好通商条约》。同盟条约规定,若法国与英国开战,则双方互为盟友,共同对抗共同的敌人。
条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战后,法国将继续保有其在加勒比海及墨西哥湾的殖民地,而美国则获得了在北美征服的所有领土。此外,条约还规定,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讲和,独立后的美国必须得到英国的正式承认。条约还提出希望其他国家也能加入此同盟,法国更是希望西班牙能参与其中。
1778年3月13日,法国正式向伦敦通报,承认美国独立并与之结盟。而几天后,英国向法国宣战,随即同盟正式启动。随后,西班牙在与法国缔结《阿兰胡埃斯条约》后,于1779年6月加入战争。法国的参战标志着这一冲突进入关键转折点,法国为美国提供的大量物资和兵力支持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法美两国在早期的行动中遭遇了失败,尤其是在罗得岛的纽波特和佐治亚州的萨凡纳,然而,1780年,法国军队在罗尚博伯爵的指挥下,凭借海军少将德格拉斯伯爵的支持,在切萨皮克海战中成功击败英国舰队,并迫使英国军队撤退。1781年9月,华盛顿与罗尚博联手从纽约南下,在约克镇战役中将英国的查尔斯·康沃利斯将军困于绝境。康沃利斯最终投降,标志着北美战斗的结束。
然而,随着战争进入尾声,英国开始寻求和平。尽管和平谈判主要集中在美国独立问题上,但法国作为美国的盟友,首先审查了《巴黎条约》的草案。此时,英法两国的冲突已近尾声,英国意识到自己在独立战争中已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不得不作出和平让步。
然而,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对《同盟条约》的有效性产生了疑问。尽管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认为条约因法国局势的变化而终止,但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坚持认为该条约仍然有效,并获得了总统华盛顿的支持。1793年,随着路易十六的处决,欧洲各国普遍认为与法国签订的条约已失效。然而,杰斐逊依然坚持条约的效力,直到1794年美国与英国的《杰伊条约》签署后,法美关系才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了1798年至1800年的准战争。
这场准战争主要以海上冲突为主,美国和法国的军舰及私掠船之间的冲突不断。1798年7月,国会废除了与法国的所有条约。两年后,美国派遣了威廉·范斯·穆雷等人前往法国展开和平谈判,最终促成了1800年9月30日签署的《莫特方丹条约》,正式终结了自1778年开始的美法同盟。
总体来说,《同盟条约》虽然为美国的独立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但随着法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双方的关系逐渐疏远,并最终在19世纪初的准战争中走向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