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朝政府掌握着完整的主权,统治着拥有约四亿人口的庞大帝国。这个国家在人口规模和领土面积上都堪称亚洲之最,是当时世界上的重要大国之一。
即便西方国家处于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我们依然难以想象清政府会在战争中败得如此惨烈。即使是以一人一口唾沫的方式抵抗,哪怕最终失败,也不至于输得如此彻底、毫无还手之力。这其中的深层原因,需要从清朝政权的本质来探讨。
众所周知,清朝是由女真人以“为君父报仇”为旗号进入中原建立起来的政权。清朝统治者非常清楚自己是“窃据”皇位的外来者,从正统性的角度来看,清朝被视为“篡夺者”。因此,在清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间,“防范汉族,反对汉人”始终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四亿汉族民众,在他们眼中是最大的威胁和敌人。
相比之下,西方殖民者对清朝来说,只是割占一些海岛、租借部分土地、夺取几个藩属国家而已,这些损失对清政府来说并不构成实质威胁,甚至不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从表面数据来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拥有20万八旗常备军、60万绿营兵力,人口约四亿,领土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亚洲最大的帝国。
但实际上,清朝真正能动员和信赖的军队,核心仅是由百万八旗户籍组成的20万八旗兵。这支军队不仅负责监视由汉人组成的60万绿营军,还要压制数量庞大的汉族民众,同时维护这个被“窃取”的江山。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清朝的统治基础甚至远不及几百年前女真仅占据半壁江山的时期稳固。清朝政权的核心承受能力非常脆弱,一旦遭受重创,便会迅速瓦解。
换句话说,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真正用来抵抗英军的兵力不过20万八旗兵,而且这些兵力大部分时间还用来监视绿营军和压制汉民,抵御外敌的力量极其有限。
更荒唐的是,在英军入侵之前,驻守镇江的清军将领海龄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地屠杀当地汉民,理由是他认为汉民“勾结英夷”,是与清朝对立的“汉奸”,这荒谬至极!
“汉奸”一词最初的含义是指“汉人中的内奸”,是清朝用来污蔑反抗者的政治标签。因此,我们看到道光、咸丰、慈禧等清朝皇帝发布的诏书中,频繁出现“汉奸可恶”、“汉奸该死”的说法,这在当时是严肃的官方立场,与我们现代语境中“汉奸”一词的意义截然不同。
到了清末,“旗人汉奸,罪加一等”的说法出现,也并非意味着清朝统治者认同或融合了“中华民族”,更不是因为他们痛恨外国侵略者。这里所谓的“汉奸”,仅指那些领着皇粮却“亲汉反满”的旗人,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人理应受到更重的惩罚。
因此,当清朝朝廷发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经济殖民,而非帮助汉族人民推翻清王朝统治时,他们几乎是迫不及待地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毕竟,这些条约对他们的政权威胁甚微,反倒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巩固统治,怎么会不支持呢?
西方列强表现出“诚意”,不仅向清政府提供洋枪洋炮,还组建“洋枪队”,帮助镇压汉族起义,协助管理海关税务。对于清朝来说,这些殖民者不是敌人,而是“朋友”,甚至成了实际上的“主人”。
此后数十年,在慈禧的领导下,清政府采取“量中华之物力,结诸国之欢心”的策略,心甘情愿成为洋人的代理人,一次又一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出卖无数主权,最终使华夏大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换取西方对镇压汉人反抗的支持。英国殖民者赫德掌控海关后,向清政府输送了大量白银,支撑清朝政权续命数十年。
对清政府来说,“防汉”永远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也是他们实行无数倒行逆施、卖国行为的根本原因。
“争做洋人的地方官,镇压汉族民众,乖乖投降洋人”,这才是清政府的本质所在,也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彻底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清朝注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华夏民族世代唾弃的对象,绝无可能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