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翻案风”,许多历史名人被一棒子打死,形象遭到严重贬低。诸如武侯诸葛亮这样的历史人物,也未能幸免,竟被扣上了“穷兵黩武”“军事文盲”的帽子。更有甚者,甚至有人声称诸葛亮主导的蜀汉北伐对曹魏毫无威胁,认为曹魏根本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这样的说法实在荒谬可笑。其实,从多个细节来看,曹魏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远比这些轻描淡写的言论要深得多。
首先,皇帝曹睿亲自御驾亲征的事实说明了一切。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迅速夺取陇右三郡,连魏将姜维都投降蜀汉,曹魏边防屡遭挫败,朝野震动不已。面对诸葛亮气势如虹的大军,魏明帝曹睿果断决定亲自出征,不仅亲临关中地区坐镇指挥,还调动了张郃、曹真等多位名将参与防御。据史料记载,这也是曹睿首次亲自领军作战,这足以彰显他对诸葛亮及蜀汉威胁的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司马氏势力尚未崛起,作为国家元首的曹睿,其个人意志几乎等同于整个曹魏的国家意志。
其次,曹魏对司马家族的忌惮也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北伐带来的压力。曹操生前曾多次告诫家人:“司马懿心怀野望,不可轻授兵权”,因此整个曹魏政权对司马家族始终保持高度戒备。司马懿虽才华横溢,却只能在暗中潜伏、忍辱负重。然而,面对诸葛亮不断发动的北伐,曹魏人才渐渐枯竭,曹睿被迫冒着极大风险启用了司马懿,让其率领西线主力迎战蜀军。曹睿深知启用司马懿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便可能祸及自身,这足以说明诸葛亮在曹魏心中的威胁程度。
第三,魏国君臣对蜀汉的恐惧感几乎达到了“畏虎如虎”的程度。司马懿刚抵达雍凉前线时还抱有侥幸心理,硬着头皮与诸葛亮进行几次运动战,结果败得相当惨痛。自此以后,他转而采取防守策略,闭门修炼“龟缩大法”,避免与诸葛亮正面冲突。诸葛亮屡次发起挑衅,司马懿手下多次请求出战,但司马懿选择与曹睿上演了一场“千里请战”,这无声地体现了君臣对蜀军的高度戒备与畏惧。从兵法角度来看,司马懿虽拥有远超诸葛亮数倍的兵力,却既未主动出击也未分兵包抄,而是坚守阵地,这种畏惧心理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种“畏惧”的本质,就是对诸葛亮个人能力的敬畏。
第四,曹睿的“报复性娱乐”更是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自公元226年登基以来,曹睿一直处于诸葛亮北伐的高压之下,心思常被雍凉一带的风吹草动牵绊,生怕稍有闪失就会丢失祖宗江山,哪有心情享受生活?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这无疑令曹睿大松一口气,这个令他坐立不安的对手终于倒下。此后,曹睿似乎“变了个人”,从勤政爱民变成热衷于大兴土木和沉溺于后宫的“报复性娱乐”中,这种转变侧面证实了诸葛亮曾对他施加的巨大精神压力。
总结来看,以上四点充分证明了曹魏对诸葛亮的极度重视。换个角度审视,诸葛亮不过掌控着一个益州,却能让占据九州广袤土地的曹魏如此紧张,这恰恰说明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被针对、被围堵固然令人不快,但也正体现了其正走在强大之路上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