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时,每每感慨英雄人物的英年早逝,他们未能充分展现所蕴含的才智和雄心,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大志向。若不是他们过早离世,历史的进程或许会有不同的改变。以下列举的十位英杰,如若时光倒流,他们的命运转折或许会让三国的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
李典,才俊尚儒雅,性格温和谦逊,心境恭敬谦逊,从不与众将争功,而对贤良之士有着崇高的敬意。他总是举止稳重,性格恂恂,犹如年长的长者,军中因此称之为“长者”。博望坡一战,他凭借深厚的眼光识破了刘备的虚晃一招,但未能成功劝阻刘备。后在夏侯惇和于禁遭遇伏击时,李典果断指挥部队前来营救,使得二位将军逃脱困境。此后,他与张辽、乐进一起镇守合肥,义气相投,齐心协力,最终在逍遥津大破孙权军,立下赫赫战功。李典后来被任命为破虏将军,并封为都亭侯,享年三十六,谥号“愍”。
庞统,人称“凤雉”,在荆楚一带堪称俊杰,他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皆是王佐之才。庞统为刘备献策,助其顺利入川,与刘璋决裂时,他提出中、下三策。刘备采纳了中策,斩杀杨怀与高沛,成功攻占蜀地。庞统亲自率军攻打雒城时,却英勇牺牲,时年三十六,谥号“靖”。若庞统未死,辅佐刘备统一益州,诸葛亮可坐镇荆州,恐怕即使吕蒙的诈计也无法撼动先主的大业。
郭嘉,聪慧多谋,通晓兵法,筹划战争的眼光无人可及。他在东征吕布、西取珪固,破乌丸、震辽东等一系列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其智谋常常直接决定了战局的胜负。但郭嘉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展示他深藏的军事才华,时年三十八,谥号“贞”。若郭嘉未死,曹操征伐吴会的过程或许会更加顺利,三国历史可能会迎来另一种结局。
太史慈,身形魁梧,臂力惊人,弓箭术更是出类拔萃,且具有崇高的信义。他不只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勇士,更是一个有古人风度的义士。在北海被困时,他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解了孔融的围困。他投奔同郡的刘繇,后与孙策共同抗击敌人,屡立战功。至孙权执掌江东后,太史慈被任命为建昌校尉,协助南方事务,立下了许多战功。遗憾的是,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一岁。
曹彰,曹操的次子,少年时便表现出过人的武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身形高大,武艺非凡,他在北方的代乌丸征战中屡次亲自上阵,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曹彰的豪气和威猛,使得其军中士兵对其心服口服,战无不克。然而,曹彰未能度过壮年,在三十五岁时因病去世,谥号“威”。若曹彰能长命百岁,他在朝中辅佐父亲,定能稳固曹家基业,并对司马懿等权臣产生更大威慑。
孙韶,器量聪明,学识渊博,被孙权称为宗室颜渊。他随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屡立战功,在斩敌夺道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孙韶还曾策马突击,几乎亲手抓住刘备。虽然他年纪轻轻,但却已立下赫赫战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不幸在二十六岁时早逝,令人扼腕。
周瑜,不仅是英雄豪杰,更兼文武双全,才略超群。他辅佐孙策征服江东,成为东吴的栋梁。孙策去世后,周瑜与张昭一同辅佐孙权,助力江东崛起,并在赤壁之战中指挥得当,大破曹操。周瑜的谋略和韬略使得孙权得以稳固江东大基业。若周瑜能活得更久,他必能协助孙权与曹操分庭抗礼,打破三国格局,带领江东走向更为辉煌的未来。
吕蒙,果敢机敏,能识时务、辨敌情。在破黄祖、战曹仁、击朱光等战斗中屡建奇功。他虽年轻时轻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学会控制自己,折节读书,谋略奇才,成为东吴的中流砥柱。不幸的是,他未能在危机四伏的局势中享受应有的荣耀,最终在四十二岁时因病去世,未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孙策,号称“江东小霸王”,他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迅速崛起,击败了袁术、刘勋等敌手,取得了江东五郡的基业。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扩张,带领江东与其他群雄争夺天下时,却在二十六岁时因伤重去世,英年早逝,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孙坚,孙武之后,具有强烈的忠诚与果敢精神。他勇猛善战,曾在讨董卓、破黄祖、围襄阳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在三十七岁时,英勇无畏的他在岘山被射杀,未能完成自己的宏伟事业。若孙坚能够长命百岁,与其子孙策并肩作战,他定能在三国争雄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有可能撼动曹操、袁绍等强敌。
这些英杰虽早逝,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未尽的抱负,始终在三国的历史中闪耀光芒。如果命运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三国的故事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