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构为何56岁时主动退位,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并不是因为高尚
迪丽瓦拉
2025-09-22 01:02:01
0

《——【·前言·】——》

宋高宗赵构56岁,主动把皇位交出去,看似是明哲保身,其实背后另有苦衷。

这场退位不是为了美名,是为了避祸、保命、甩锅。

靖康之后,他并不想做皇帝

赵构真正登基那天,天是阴的。建炎元年六月,四面空荡荡,北宋已亡,东京没了,父兄被掳,他这皇帝当得像逃难一样。

靖康元年,金军第二次南下,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在同年三月被俘北去,北宋灭亡。

赵构当时是端王,早就不在城中,正在外地避祸。

金兵撤退后,他是唯一能站出来的人。皇族没了,百官溃散,大宋要续命,就只能推赵构登基。

这个“皇帝”,不是他争来的,是推上去的。

可赵构心里明白:这个位子坐不稳。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系。太祖赵匡胤那一支,早在赵匡义那代就被“太宗系”取而代之。

他是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这一支已经做了百年皇帝。但现在问题来了,他这一支快断了。

赵构一生无子,史料里说是“体弱”,也有人传是“早年失子后心灰意冷”,再后来,宫里甚至传他“废后不立”。

宫廷冷清,后嗣无望,大臣忧心如焚,赵构却不动声色。

他不是不急,而是压根不知道该把皇位传给谁。

北宋的太宗系到了赵构这代,血脉已经岌岌可危。

几次想立嗣,都临时作罢,不是人选不合适,就是背景复杂,牵扯派系纷争。

尤其是“岳飞案”之后,赵构对朝堂极度不信任。他怕选了个继承人,哪天就反过来拿他开刀。

当时有不少人上书,请他考虑远亲或旁支。

可他知道,旁支再立,又是一次“篡宗换代”的麻烦,百姓未必接受,朝臣内部也会分裂,与其继续让“太宗系”自我繁殖,不如干脆换回“赵匡胤那一支”。

这不是赵构高尚,是他早就预判到了,自己“这条线”走不通。

选赵昚,是一次权力退让的交易

南宋初年最复杂的局面,不在外部,而在宫里。

金军压境是一头,朝堂内斗是一头。两头火并夹在中间的赵构,天天提心吊胆。赵构怕被逼宫,也怕被架空。他得做决断,不能被动等死。

赵昚这个人,出身不凡。他是赵德芳的后代,赵德芳是谁?太祖赵匡胤的孙子。

换句话说,赵昚是“赵匡胤嫡系”的子孙。

这个身份,在赵构眼里,是定时炸弹,也是救命稻草。

早在绍兴十年左右,赵构就注意到赵昚了。

起初是派去做宗室事务,后面调进军中训练,再后来入内廷侍读,他没直接让赵昚当太子,却让他做了“养子”,名义上是收为己出,实质上是软性接班人。

赵构想试试看:把这位“太祖脉”的人养在宫中,看朝臣反应,看百姓反应,若各方接受,那他就顺势让位。

如果出了乱子,他也好抽身。

赵昚没让他失望。这人有军功,有德行,不激进也不惹事。

更关键的,是“太祖嫡系”这块牌子,在士大夫阶层中很有号召力。百年“太宗系”在靖康之耻中彻底失了信誉,换血迫在眉睫。

赵构明白,南宋不能靠“遗民情怀”续命,它得靠合法性重建。而赵昚,就是那个桥。

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让位仪式,是一场风险交易。赵构不是毫无保留地交出权柄,而是提前安排好退路。

他在退位前一年,大量罢免老臣,撤换内监,把朝中布满自己的亲信。

接着,他在禅位诏书中加了一句——“朕以年高志倦,愿归政养闲”。

这句话看似谦让,实则留有余地。

谁都知道,56岁不算老,精力也未见衰退。赵构是在做局,把“太上皇”的身份当成第二道护城河。

他退了,但并没有走。他依旧住在宫中,依旧接见群臣,依旧干预军政。

他把皇位交出去了,把权力的一部分拿回来。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

赵昚很清楚这个局,他不上头,也不反击,按部就班当皇帝。

太上皇和皇帝两套权力系统平行运转,赵构赢得的是体面,也是主导权。

这个安排,至少维持了10年局势稳定。可赵构知道,时间拖久了,终究会出事。

与其未来被驱逐、清算,不如提前设局、全身而退。他选赵昚,不是亲情所至,而是博弈所需。

赵构退得早,只为避祸不为清名

赵构退位前夕,宫里气氛很怪,谁都看出不对劲,却没人敢说。

那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赵构宣布禅位,大臣反应出奇地快,奏章一片欢呼,说“太上皇高风亮节”,说“天命所归”,说“万民所盼”。

可真有人信这些?宫门之外,朝堂之上,人人心里都清楚,这不是一场感情戏,是一场政治演出。

赵构退位有多快?快到不像话。

当天诏书一下,赵昚立刻登基,改元“隆兴”。

所有仪式提前准备妥当。宫廷卫队换防,后妃迁居,礼仪大臣一排排站好。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半点不拖泥带水。

赵构不是做戏,他是真的怕。

过去十多年,他活在各种刺痛里。建炎年间的军变,韩世忠、张浚的跋扈,李纲的直言,岳飞的威望,这些人不是敌人,都是赵构心头的影子。

他在这些“忠臣”身上看到了什么叫“压制不住的力量”。

尤其是岳飞。那场杀岳的风波之后,赵构明白,任何一个太有“理想”的人,都会威胁到皇帝的安全。

哪怕是真忠良,也不能留。岳飞走了,可朝野信任也崩了。

赵构从那以后,彻底认清一个现实:只靠皇帝的身份,是压不住那些人心的。

所以他得退。退得早,退得快,退得干脆。

赵昚不是岳飞,不是韩世忠,不是张浚,他没军权,也没“北伐梦想”,赵构选他,看中的不是贤明,而是安分。

他知道赵昚不会逼宫,不会清算旧事,不会反咬一口。

赵构要的,不是交出权力,而是把“风险”转移。

他继续留在皇宫,仍被尊为“太上皇”,每日早朝前,大臣要先向太上皇请安。军中重大调令,也要“御前通报”。

赵昚是皇帝,赵构是神,他退了身,却没退场。

这种结构,看似稳定,其实危险无比。因为它不是分工,而是牵制。太上皇不走,皇帝难大展拳脚;皇帝强硬,太上皇会干预。

南宋政坛,进入一种“双头权力”的微妙状态。

赵构也清楚,这种格局拖得越久,越容易出乱子。他必须一步步淡出,慢慢断线,开始频繁出行,搬离皇宫,搬去德寿宫,自称“养病”,减少露面。

可他始终没有彻底放手。直到去世前,他依旧保持对政局的某种掌控感。

哪怕是赵昚身边的亲信安排,他都有份插手。

赵构退位,不是清高,是清醒。他躲开刀口,却死死捏住刀柄。

表面风光的“归政”,背后全是权术

从靖康到退位,赵构用了35年。

这35年,是南宋初期最难熬的时期,战争不断,财政崩溃,百姓动荡,文臣压军将,朝廷割肉求和。赵构知道,这摊子太难收场。

所以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退位剧。既保住自己“高风亮节”的名声,又躲过权力斗争最危险的爆发期。

赵昚上位之后,很多人以为新气象来了。可头几年,政令依旧谨慎,政策依旧保守。因为赵构还在,他的眼睛还在看。

赵昚不得不左右试探,既不能得罪父皇,又不能无所作为。

南宋最初的稳定,并非赵昚治理有方,而是赵构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可控体系”。他布好棋子,交出王冠,却不交出残局。

他在退位中完成了一件事:把“赵构的南宋”变成了“赵匡胤后裔的南宋”,但保留了他赵构的影子。

有人说他仁厚,有人说他避祸,有人说他懦弱。

可从史料能看到的,是他退得比谁都果断,比谁都精明。

他不恋战,却处处设防;他不留子,却设法留下话语权;他不亲政,却通过太上皇身份遥控朝政。

赵构这一招,让南宋度过初创期的最难阶段,却也埋下权力“软分裂”的隐患。

这不是一位高尚君主的选择,是一位理智政治家的算计。

他知道宋朝走不到千秋万代,能做的只有保住当下。

所以他退。退得体面,退得及时,退得带刺。

在他退位整整10年后,赵构病逝于德寿宫,终年67岁。他走得安稳,也走得彻底,可他那套“虚退实控”的方式,成了后来太上皇制的范本。

历史没留情,只留下一串串轨迹。赵构那个“还位太祖一脉”的动作,看起来是大义,其实藏着太多不得已。

赵构退位,不是传承,是抽身;不是明哲保身,是精算避祸;不是礼让三分,而是利字当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不断遭遇失败,士气低落,军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国...
原创 明... 明清时期,蒙古人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这与他们曾经横扫天下的祖先相去甚远。蒙古人虽然曾俘虏过明英宗,也有...
原创 若...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出自《三国演义》的名言,是水镜先生随口对刘备说的一句话,却成了整个...
原创 梁... 南朝的南齐与梁朝是由同一家族建立的,这个家族就是南兰陵萧氏。南齐政权由萧道成在479年建立,后来,萧...
封面直播打卡四川“四普”新发现 蜀地宝藏上新了 封面直播打卡四川“四普”新发现 漫步在四川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与田...
原创 清... 导读: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清宫举行了道光帝继位后的第一次大规模选秀,两位美丽的十四岁少女成功...
一份至真至纯的入党誓词 “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党其(纪),永不叛党。”这是1931...
原创 古... 庞贝古城的妓院装饰着描绘色情和异国情调场景的壁画:但现实要残酷和平凡得多。托马斯·沙汉/维基共享资源...
朋友们瞧瞧这几个人的面相图一:... 朋友们 瞧瞧这几个人的面相 图一:希特勒 图二:日本裕仁 图三:内塔尼亚胡 图四:高市早苗...
彭玉麟:中法战争的“操盘手” (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中法战争图画 脚穿草鞋、手握钢刀的67岁老将冯子材。 同...
原创 清... 清朝末期,军阀割据,战火四起,这时候出现了一支崭新的武装力量——太平天国。最初,太平天国宣扬的口号是...
原创 此...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女性统治者以其卓越的能力和非凡的成就,赢得了“女版成吉思汗”的称号。她的传...
原创 美... 中国有句老话:“大水冲了龙王庙”,意思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最近我看到一个新闻,讲的是一个社区的邻居们因...
原创 华... 在介绍龙脉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与龙脉有关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涉及秦始皇,还与龙脉的传说息息相关。...
距今8100年,考古发现“最早... 距今8100年,考古发现“最早的江南” 经过近3年考古发掘,位于溧阳市的鲍家遗址初露峥嵘,这处现存2...
原创 清... 咸丰皇帝去世后,朝政完全由慈禧掌控,他的儿子光绪和溥仪成了她的傀儡。鸦片战争后,摄影技术传入中国,但...
原创 原... 宋朝一直以“弱”著称,尤其是南宋,它只控制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而,尽管面对蒙古这种横扫欧亚的强大力量...
1275年,元军南下,潭州之战... 1275年,元军南下,潭州孤立。就在这场围困将近尾声的夜里,知府李芾悄悄吩咐家人全体灌醉。他一言未发...
吉鸿昌:铁骨铮铮,恨不抗日死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叫吉鸿昌。他的故事,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懂得...
原创 清... 标题:清朝一小官员,因为值夜班,被皇帝发现,连升几级到两广总督。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一位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