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你在干什么?
是刚踏入社会,为三五千的工资发愁?还是在格子间里,被PPT和KPI折磨得死去活来?
西汉有个年轻人,叫霍去病。
他24岁时,已经“打穿”了整个大汉帝国的晋升天花板,官拜大司马,手握兵权,风头甚至盖过了自己的老板——汉武帝。
可就在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命运的剧本却被强行撕掉了。
史书上一个冰冷的“卒”字,就为这位战神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死因?瘟疫?
别闹了,那不过是老板开除你时,HR给的那个体面的“离职理由”!
今天,咱们就撕开这层遮羞布,看看这场精心策划的“职场谋杀”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帝王心术的极致拉扯。
人活着图个啥?美国有个叫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把人的需求分了五个层次,从吃饱穿暖到追求自我实现。
这套理论,简直是为霍去病量身定做的“人生剧本”。你想想,霍去病的人生,就像坐上了火箭,嗖嗖地往金字塔顶上蹿。
他是个私生子,早年连“安全需求”都摇摇欲坠。可自从姨妈卫子夫当了皇后,他的人生直接开了挂。
17岁一战成名,封冠军侯,这是“尊重需求”得到了爆炸性的满足,一下子成了全大汉最靓的仔。金钱、地位、荣誉,汉武帝流水似的赏下来,别人一辈子挣不来的,他几年就拿全了。
公元前119年漠北决战后,光赏赐的黄金就高达二十余万斤。当一个人的“尊重需求”被填满到快要溢出来的时候,他会干嘛?他会琢磨更高层次的事——“自我实现”。
霍去病的“自我实现”是什么?是帮着自己的表哥,也就是太子刘据,把未来的路铺平。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上书汉武帝,建议把那几个有威胁的皇子都封王,早点打包送出京城。
这事儿可就踩了红线了。你一个管军事的大司马,伸手去管皇帝的家事,还是最敏感的立储问题,这是想干嘛?这在老板眼里,已经不是优秀员工了,这是想当“副董事长”,甚至想影响下一任董事长的任命。
这就好比公司的销冠,突然跑去跟创始人说:“老板,为了公司稳定,你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早点分家产让他们出去创业吧。”
你猜老板听了,是会夸你深谋远虑,还是会默默地把刀磨快?霍去病这一步,直接把自己从功臣的位置,挪到了皇权博弈的棋盘上,成了一枚最碍眼的棋子。
在汉武帝这个庞大的“公司”里,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明星员工”。他们俩的关系,简直就是一出“冰与火之歌”。
卫青是“冰”,是那种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哦不,是老江湖。他为人谦和,处事低调,打了胜仗回家,从不张扬,见了同僚客客气气。
他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所以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职场老好人”,让老板放心,让同事安心。这是一种生存智慧,是把锋芒藏在鞘里的艺术。
而霍去病,就是那团熊熊燃烧的“火”。他年轻,气盛,才华横溢,但也锋芒毕露,简直就是个“职场刺头”。
他带兵打仗,信奉的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千里奔袭,搞闪电战,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这种风格也带到了朝堂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射杀李敢。
李敢打伤了他舅舅卫青,他二话不说,就在甘泉宫的围猎场上,当着汉武帝的面,一箭把李敢给射死了。
这叫什么?这叫快意恩仇,但也叫无法无天。你替舅舅出头,没问题,但你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把家事闹成了国事,还让老板给你“擦屁股”,这就犯了大忌。
你想想,如果你是汉武帝,你手下有两个王牌。一个卫青,稳如老狗,任劳任怨,从不给你添乱。
另一个霍去病,业绩爆表,但脾气也爆表,今天敢杀侯爵,明天敢干什么?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听着是豪情万丈,但也透着一股子“六亲不认”的狠劲。
这种人,当工具用是最好使的,但要是让他参与核心决策,那就像在公司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卫青的“冰”,是为了长久地“活着”;而霍去病的“火”,注定了他只能璀璨地“烧”一次。最终,火光熄灭,只剩一地冰冷的灰烬。
别以为PUA是现代才有的词,汉武帝刘彻,绝对是古代帝王里玩“职场PUA”的顶尖高手。他对霍去病,用的就是一套教科书级别的“捧杀”大法,一步步把这位天才少年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温水煮青蛙的阳谋。
第一步,是疯狂的“价值拔高”。霍去病17岁第一次出征,就给了他一个响亮到刺眼的封号——“冠军侯”。什么意思?就是所有将军里的No.1。
这一下子就把他捧到了天上,也同时把他放在了所有老将的对立面。紧接着,是无尽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加持,给他建豪华府邸,对他言听计从,甚至默许他射杀李敢这样的出格行为。
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你很特别,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可以无视规则。”这种不断的正向激励,会让一个年轻人极度膨胀,让他误以为自己的能力和权力是没有边界的。
第二步,是“情感操控”与“孤立”。汉武帝刻意把霍去病和卫青的待遇区别开来,让外人觉得“外甥比舅舅更受宠”。
他甚至对霍去病说:“将军您学学孙吴兵法吧。”霍去病怎么回答?“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翻译过来就是:“打仗看策略就行了,没必要学古代那些老掉牙的东西。”这话狂不狂?但汉武帝听了,反而更高兴。
他要的就是霍去病的这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这种独一份的恩宠,会让霍去病对皇帝产生极强的依赖和忠诚,同时也会让他疏远那些真正能给他忠告的“老臣”,比如他舅舅卫青。一个被孤立的天才,就更容易被操控。
当霍去病被捧到最高点,甚至开始插手立储这种核心事务时,这只被养肥的“青蛙”也就到了该下锅的时候了。汉武帝之前所有的“好”,都成了此刻最致命的毒药。
他让霍去病习惯了走在云端,却在他脚下悄悄抽掉了梯子。所以你看,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表现得悲痛欲绝,给他办了国葬,调来铁甲军从长安一路排到茂陵,把他的坟冢修成祁连山的模样。
这出戏,做得多足啊!既安抚了天下人心,又完美地掩盖了自己“卸磨杀驴”的真相。这PUA手段,是不是比现在那些老板们高明多了?
如果把大汉帝国看作一个金融市场,那汉武帝就是美联储主席,而卫子夫、卫青、霍去病以及他们盘根错节的卫霍外戚集团,就是一家“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鳄,堪比当年的“雷曼兄弟”。
这家“公司”业务能力超强,业绩显赫,但也因为体量过于庞大,与整个帝国的联系过于紧密,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你想想这个集团的构成:皇后卫子夫是皇帝的老婆,大将军卫青是军队的二把手,大司马霍去病是军队的新贵王牌,太子刘据是卫子夫的儿子、卫青和霍去病的外甥。
军权、后宫、储君,全都被这个家族串联起来了。这是一个完美的权力闭环,水泼不进,针插不入。对于汉武帝这位掌控欲极强的“主席”来说,这种“系统性风险”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市场可以有巨头,但巨头的生死必须由我掌控。
霍去病的死,就是汉武帝拆解这个“系统性风险”的第一步,是一次精准的“风险出清”。他就像当年的美国政府,选择让雷曼兄弟破产,以此来震慑整个华尔街。
霍去病个人能力太强,声望太高,成长速度太快,他就是这个金融怪兽里最活跃、最不可控的“次贷衍生品”。先把他这个“引爆点”拆掉,整个集团的威力就去掉了一大半。
我们来看时间线,这个“拆弹”过程清晰得可怕: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暴毙。仅仅一年后,公元前116年,卫青的长子卫伉就因罪被削去了侯爵。
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再往后,就是著名的“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双双殒命。你看,这不是偶然,这是一场长达二十多年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定向爆破”。
霍去病的死,只是拉开了这场权力大清洗的序幕。他不是死于某个人的阴谋,而是死于整个帝国系统为了维持稳定,而进行的自我修正。他太优秀了,优秀到成了系统必须清除的BUG。
所以,别再纠结于那碗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匈奴脏水”了。
霍去病的死,根本不是什么瘟疫疑案,而是一场顶层权力设计的“精准外科手术”。他不是死于匈奴的弯刀,而是死于老板的“绩效考核”,因为他的KPI实在是太好了,好到足以威胁整个系统的稳定。
这位封狼居胥的少年战神,用他24年的人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如果把你放在汉武帝的位置,面对一个能力超群、功高盖主、但又可能动摇国本的“明星员工”,你会选择“杯酒释兵权”还是“快刀斩乱麻”?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帝王心术。
参考文献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司马迁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汉)班固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