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熟悉《三国演义》中周鲂断发诈降曹休的经典片段。在这段故事里,主要人物是周鲂和陆逊,但实际上还有一个关键角色——假意投降的曹休。诈降,作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一种极具风险同时又可能带来巨大收益的计策,既考验谋略,也挑战勇气。
若诈降成功,往往能在不流血、不消耗兵力的情况下赢得战争的胜利;但一旦计策被识破,便如同羊入虎口,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因此,这种策略既有人敢于尝试,也有人不敢轻易采用。
在东吴时期,孙权是最喜欢使用诈降战术的君主之一。当然,不仅仅是孙权,东吴内部许多将领都擅长运用这一计谋。东吴在诈降策略上的成功率极高,让人不禁好奇,他们到底掌握了什么独特的秘诀?
回顾三国时期最成功的诈降案例,便是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面对曹操庞大的军队,实力上处于明显劣势。于是,孙权和诸葛亮巧妙运用了诈降计策。
当时,黄盖和其他将领原计划采用火攻烧毁曹操的战船,但因两军距离较远,火攻成功的概率并不高。黄盖决定亲自冒险,假意向曹操投降,借机靠近敌军战船并实施火攻。
起初,曹操绝不可能轻信黄盖的投降,更不会允许他登船。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曹操果然上当,信以为真,放黄盖登船。黄盖成功实施火攻,联军由此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一结果令人难以置信,甚至有人怀疑是不是过于低估了曹操的聪明才智。难道曹操真的相信黄盖会真心投降?如果他早有警觉,必定责怪自己轻敌。也可能曹操过于自信,认为凭借强大的兵力,任何计策都无法威胁他。
说到东吴时期,周鲂断发诈降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当时孙权在称帝的问题上极为苦恼。若想与刘备和曹丕抗衡,必须先取得足够的声望和实力。然而孙权既非正统皇族,也非皇室成员,称帝之路异常艰难。只能先暂缓称帝,先在战场上赢得优势和尊重。
公元228年,为帮助东吴在战争中取得突破,周鲂不惜一切代价,选择断发诈降。断发在古代是极其忌讳的举动,尤其帝王之家绝不可轻易断发,被视为大不敬之举。周鲂此举象征他绝对诚心投降曹休。
果然,曹休中了周鲂的计,但他自己并未觉察上当,随即率军攻入石亭。然而,正当曹休攻城时,孙权军队突然反扑。曹休大意以为周鲂断发投降是真,却不知这是又一次假投降。对曹休而言,这完全出乎预料。
由此可见,周鲂用断发这一极端方式诈降,充分表现出他对东吴的赤诚忠心。东吴内部忠心耿耿的人多,而诈降计策也被广泛应用。
比如孙权带兵攻打合肥时,企图占领淮南,结果不仅未能攻克合肥,反而差点丢了性命。合肥成了孙权无法轻易触碰的禁区。于是,他转而瞄准荆州,但荆州正由关羽守护,想攻占荆州,必须先过关羽这一关。吕蒙便趁夜发起攻击,这标志着孙刘联盟正式破裂。
这场战役中,关羽不幸阵亡。刘备痛失爱将,怒不可遏,誓要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孙权面对刘备的愤怒十分忧虑,万万没想到为了关羽,刘备能走到如此地步。
为保国家和性命,孙权不得不想出妙计,虽然牺牲了面子,却保全了根基。这次诈降也反映出孙权走投无路之境,否则他绝不会轻易向曹丕臣服。毕竟,作为一国之主,向他国臣服等同于承认软弱。哪位君主甘心如此?
即便是假投降,也足以让曹丕揣摩不尽。由此可见,孙权真是个能屈能伸的君主,他能为了保全性命忍辱负重。历史上,有多少君主是为面子丢掉了性命?孙权这样的人,实属少见,而他的诈降之策也极其成功。
总体来说,诈降虽风险极高,但在兵法上讲究“兵不厌诈”,只要能减少伤亡,保全实力,任何计策都是合理的。东吴对诈降的运用尤其娴熟,甚至连诸葛亮都难以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
东吴善用诈降,或许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东吴位于夹缝之中,两面受敌,必须灵活应变,一边拉拢,一边打击,才能迅速化解威胁。
因此,东吴喜欢诈降,绝非被逼无奈,而是为了保家卫国,保全生命。无论采取何种策略,应对敌人都是合理正当的,没有什么对错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