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乌冲突的持续发展使得二战时期乌克兰的历史再度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特别是涉及到一个名叫班德拉的历史人物。确实,乌克兰在二战期间的历史充满了复杂的背景,值得深入了解。实际上,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俄乌分化的延续,还直接影响了今天两国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乌克兰在二战期间的历程,并探讨班德拉的角色和影响。
要了解乌克兰在二战期间的经历,首先我们需要从其数百年的历史说起。许多人知道,俄、乌、白三大东斯拉夫民族的发源地都是罗斯诸国,而在蒙古征服时期,罗斯大部分领土被蒙古帝国占领,成为金帐汗国的一部分。尽管有部分人认为乌克兰没有被蒙古征服,但实际上,当时乌克兰绝大多数领土也都处在金帐汗国的控制范围内。
然而,公元1349年,位于现代乌克兰西部的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王国被波兰征服,脱离金帐汗国的统治,并成为波兰的一部分。此举使得乌克兰西部开始走上与其他东斯拉夫地区截然不同的历史道路。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乌克兰的大片土地被波兰-立陶宛联邦控制,大量波兰人移居此地,乌克兰贵族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波兰化,宗教信仰也从东正教转变为天主教。
直到1648年,乌克兰的哥萨克人爆发起义,成功解除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在东乌克兰的统治。然而,由于当时哥萨克力量较弱,为了防止波兰势力东山再起,哥萨克领导人向沙俄求援,希望通过沙俄的力量来抵抗波兰。此举也标志着沙俄对乌克兰的影响日益加深。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沙俄逐渐成为乌克兰的主要统治力量。与此同时,波兰-立陶宛联邦逐渐衰落,并最终在1795年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乌克兰大部分领土被沙俄纳入,而西部的加利西亚则被奥地利帝国占领。加利西亚的统治阶层由波兰贵族和一些奥地利官员组成,使得当地与其他东斯拉夫地区的差异加剧。尽管如此,当地底层民众依然自认是罗斯人的后裔,称自己为“鲁塞尼亚人”。
进入19世纪后,加利西亚地区的斯拉夫人开始逐渐形成乌克兰民族认同,并开始认为自己与沙俄统治下的俄罗斯人属于不同的民族。这个乌克兰民族认同的兴起不仅在加利西亚地区显现,也渐渐渗透到沙俄统治下的乌克兰东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乌克兰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德奥两国的战场,乌克兰民族意识也在这段时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在俄罗斯内战期间,乌克兰曾短暂拥有了乌克兰民族共和国和西乌克兰民族共和国等独立政权,虽然这些政权最终被苏俄击败,乌克兰大部分地区成为苏联的一部分,但加利西亚地区仍然归波兰控制,使得乌克兰东部和西部的差异更加明显。
这时,班德拉作为关键人物的登场,为乌克兰历史带来了更多复杂的元素。班德拉,原名斯捷潘·班德拉,1909年出生于奥匈帝国加利西亚地区。班德拉的父亲是一名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的教士,他的家庭背景使得班德拉从小便接触到乌克兰民族主义思想。受家庭影响,班德拉很早就加入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参与反对波兰的活动。
1929年,班德拉加入了成立不久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OUN),迅速成为了其中的核心人物。他所领导的组织展开了一系列恐怖袭击行动,主要针对波兰政府和军队。班德拉也因此多次被波兰当局逮捕,并因恐怖活动被判死刑,虽然后来改为无期徒刑。在监禁期间,班德拉不仅成为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的象征人物,还通过阅读报纸保持对外界局势的敏感。
1939年,随着二战的爆发,班德拉被释放,并迅速与纳粹德国建立了联系,成为德国军事情报机构的联系人。班德拉在纳粹德国的支持下,重新领导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OUN,并成立了其极端派别——OUN-B。这个新组织的目标是在乌克兰建立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独裁政权。
1941年,班德拉和OUN-B组织与纳粹德国的关系迅速升温。他们开始积极配合纳粹的行动,在乌克兰开展破坏活动,甚至向希特勒提出了建立独立乌克兰国的请求。然而,纳粹德国并不打算帮助乌克兰实现独立,很快与班德拉的组织发生冲突,并将班德拉软禁,随后转移至柏林。
尽管如此,班德拉和OUN-B的活动并未停止。随着苏联红军的反攻,班德拉的组织在1943年策划了针对波兰人的大规模屠杀,目标是消灭占领区内16到60岁之间的波兰男性。这次行动的残忍程度极高,造成了数万波兰人死亡。
随着苏联红军在1944年逐步解放乌克兰,纳粹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班德拉在此时又被纳粹党卫队重新召回,商讨如何继续打击苏联。然而,班德拉此时显然意识到纳粹德国已经走向覆亡,他对继续合作的态度逐渐消极。
战后,班德拉逃亡到西德,并继续领导OUN-B。尽管西德对前纳粹合作者的追查严苛,但班德拉得到了部分西德官员的庇护,并继续参与反苏活动。1959年,班德拉在慕尼黑突然晕倒,并迅速死亡。虽然西方国家指控他是被苏联克格勃特工暗杀,但此事的细节至今仍不明朗,成为历史的谜团。
班德拉一生的经历充满争议,他的民族主义理念至今仍在乌克兰及其他地区引发广泛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