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公孙瓒,估计熟悉三国的朋友都有点印象吧?就是那个总骑着白马,带着一群兄弟在边境打匈奴的狠角色。当年他在北方那可是威风得很,手下能打的人不少,但要说最拔尖的,还得是三个猛人。有意思的是,这仨后来的路数完全不一样,曹操刘备各抢了一个,剩下那个呢,谁来都不好使,死活不降。
咱先说说第一个,赵云。你可能会说,赵云不是刘备的人吗?没错,但他最早可是跟着公孙瓒混的。那时候赵云刚从常山出来,带着一小队人马想找个靠谱的主公,就投奔了公孙瓒。公孙瓒还打趣他:“你们常山那边的人不都跟着袁绍吗?你咋跑我这来了?” 赵云当时低着头,语气挺诚恳:“乱世里头,老百姓就想找个能安定天下的主儿,我是跟着大伙的心思来的。”
其实赵云在公孙瓒这儿待得不算舒心。公孙瓒这人,前期还行,后来越来越骄傲,听不进劝,跟袁绍死磕的时候也没啥章法。赵云看在眼里,心里估计就有点打鼓了。刚好这时候,刘备也在公孙瓒手下做客,俩人一聊天,嘿,投缘!刘备那股子礼贤下士的劲儿,跟赵云心里想的 “明主” 模样挺合。后来赵云因为哥哥去世要回家奔丧,临走前跟刘备攥着手说:“肯定还会回来找你的。”
你看,这就是缘分。后来赵云果然辗转找到了刘备,一辈子跟着他南征北战,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那股子忠勇劲儿,真是没话说。公孙瓒当初要是能多看重赵云几分,说不定历史都得变个样呢。
再来说说被曹操抢去的那位,田豫。这人可能名气没赵云大,但本事可不小。说起来,田豫最早跟的还是刘备呢。当年刘备投奔公孙瓒,田豫那时候还是个小伙子,就跟着刘备了,俩人处得还挺好。可后来刘备要去徐州,田豫因为老妈年纪大了,实在走不开,只能跟刘备告别。据说当时刘备拉着他的手,眼泪都快下来了:“我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不能跟你一起干大事啊。”
田豫回了老家,后来就投了公孙瓒。但公孙瓒这人吧,对自己人也未必都信得过,田豫在他手下也没得到啥重用。直到公孙瓒败了,田豫几经周转,最后跟了曹操。你猜怎么着?在曹操这儿,田豫可算把本事全使出来了。他常年守在北方边境,对付鲜卑、乌桓那些部落,那叫一个有办法。有一回鲜卑人想来偷袭,田豫假装没防备,等对方钻进包围圈,一声令下,打得鲜卑人哭爹喊娘,从此好几年都不敢南下。曹操对他那是相当器重,后来还让他当护匈奴中郎将,把北疆的安危全交给他了。
你说这事儿有意思不?同样一个人,在不同主公手下,能发挥的作用差这么多。田豫自己估计也挺感慨,当年没跟刘备走成,反倒在曹操这儿找到了归宿。
最后这位,就是谁也降不了的严纲。这人跟前面两位不一样,他是公孙瓒的老班底,从公孙瓒刚开始组建 “白马义从” 的时候就跟着他,算是嫡系中的嫡系。严纲这人,打仗那是真勇猛,每次冲锋都冲在最前面,手里的长矛耍得跟风车似的,敌人见了都发怵。
公孙瓒跟袁绍打界桥之战的时候,严纲带着白马义从当先锋。本来形势挺好,可没想到袁绍那边有个叫麴义的,专门训练了一批弓箭手对付骑兵。严纲正往前冲呢,对方箭跟下雨似的射过来,白马义从一下子就乱了。严纲想稳住阵脚,大吼着让兄弟们别退,可一支冷箭嗖地过来,射中了他的胳膊。他疼得龇牙咧嘴,却还是死死攥着长矛,不肯下马。
后来严纲被俘虏了,袁绍挺惜才,想劝他投降:“公孙瓒成不了大事,你跟我干,保你封侯拜将。” 严纲把脖子一梗,啐了一口:“我严纲这辈子就认公孙瓒一个主公,要杀要剐随便,想让我降?没门!” 袁绍没办法,最后只能把他杀了。
其实严纲心里跟明镜似的,公孙瓒那时候已经露出败相了,但他就是放不下那份情义。在他看来,跟着主公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就算主公错了,自己也不能临阵倒戈。这种死心眼,在乱世里挺少见,但也让人觉得可敬。
你看这三个人,赵云选对了明主,成就了一段佳话;田豫审时度势,在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光发热;严纲呢,守着一份忠义,直到最后一刻。公孙瓒手里握着这么好的牌,最后却打稀烂,说到底还是自己格局不够。要是他能像刘备那样会用人,像曹操那样有谋略,说不定北方就是他的天下了。
乱世里的人啊,就跟河里的浮萍似的,有时候自己能选,有时候身不由己。但不管怎么选,能守住自己心里那点东西,就不容易了。
要是觉得咱今天聊的这几位猛人的故事还行,就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呗,说不定下次能聊点更有意思的,祝大伙都顺顺利利,多赚点小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