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至尊,万民景仰。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皇位一直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它不仅代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奢华生活,更象征着无上的权力与地位。为了坐上这最高的宝座,许多人不惜倾尽心血、倾家荡产,甚至兄弟反目,父子反目,兵戎相见。
初唐时的“玄武门之变”、清朝的“九子夺嫡”,皆是这样的典型案例。更不用说历史上那些叔侄为争皇位而大打出手的故事了。在明朝,有一段叔侄之间的皇位争夺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役”。
此役的关键人物燕王朱棣,最终成功从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位,而朱允炆则从此下落成谜。事实上,早在朱元璋尚在世时,他多次强调“燕王”四个字,试图为朱允炆铺好道路,可朱允炆却装作未闻,最终朱元璋含恨离世。
如果当初朱允炆能够及时回应朱元璋,或许局面不会如此发展,自己也不至于被朱棣篡夺江山。这段故事,还得从朱元璋挑选继承者时讲起。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草根皇帝,论出身,他可谓是最低微的一个。他出身贫农,家境清贫,年轻时没读过多少书,只能帮地主家放牛以补贴家用。后来遭遇天灾,生活困苦,他被迫与家人分散逃命。
为生计所迫,他做过和尚,也曾当乞丐,直到遇到老友才加入起义军,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凭借着勇猛果敢和本分老实的性格,他很快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官职随着战功不断晋升,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首要之事便是挑选继承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选定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那时,朱标虽只是世子,朱元璋也不过自封为吴王,但他对朱标的要求非常严格。
朱元璋告诫朱标“时刻体察民情,虽然生于富贵之家,却不能忘记民间疾苦,须怀仁厚之心。”同时,他还请来了多位名师,精心教导朱标。经过细心培养,朱标很快展现出一位明主的风范。
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大明朝,成为开国皇帝,朱标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储。身份和地位水涨船高,但朱标依旧谦逊有礼,关心百姓疾苦。为了让朱标将来更好执掌大权,朱元璋常带他同朝议事,提前让他参与国政,交代重要事务,锻炼治国能力。
朱标对父亲的信任不负所望,凡事都亲力亲为,尽心尽力,力求完美。然而长期劳累使他积劳成疾,最终英年早逝。朱元璋痛失爱子,心如刀绞。但他也不得不尽快确定新的皇储。
朱标去世后,皇储必须从朱元璋剩下的儿子及朱标的子孙中选。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采纳大臣们的建议,依旧按嫡长子继承制,将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长孙,继承江山。
朱允炆年幼,在朝中根基尚浅,如果不做铺垫,即便成功继位,也可能被他人夺权。因此朱元璋展开了一系列安排,甚至不惜处死那些曾经与他共谋天下的“兄弟”。不过对自己儿子们却有所顾忌,毕竟他们已被封为藩王,多无篡位之心,朱元璋也不忍下重手。
在朱元璋众子中,燕王朱棣最具野心,也最具实力。朱标在世时,朱棣心服口服,无意觊觎皇位,但朱标去世后,谁也无法保证朱棣不会对朱允炆出手。因此朱元璋对朱棣戒备森严,生怕自己死后他与朱允炆争夺江山,甚至命令儿子们,自己去世后不要回京为他守灵。
然而临终之际,朱元璋却反复念叨“燕王何在?”四个字。按理说,他既然命朱棣留守边疆,自然不希望他回京,但他临终时却一再提及,令朱允炆心生忌惮,担心父亲想改变主意,将皇位传给朱棣。
因此,每当朱元璋问起这句话时,朱允炆总是巧妙回避,装作未闻,导致朱元璋的疑问始终无人回应。朱允炆怕失去权力,故对父亲的问话置之不理,却未曾深究其背后的真正含义。
传闻朱元璋弥留时曾召朱棣入宫,但朱棣出发后,朱允炆派人将其驱返。如果朱元璋真想将皇位传给朱棣,何必如此繁琐,直接下诏便可。由此可见,朱元璋召朱棣可能别有用心,也许是想打消朱棣的称帝野心,或是让他好好辅佐朱允炆。
然而这一切都已无从考究。朱允炆即位后,因忌惮诸叔势力,在大臣建议下推行削藩政策。但因手段过于激烈,朝中根基尚未稳固,终被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入京,最终朱允炆不知所踪,皇位最终还是落入了朱棣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