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广东省潮州、潮安、丰顺、揭阳、饶平、汕头、潮阳、普宁、惠来、澄海、南澳、五华、陆丰、兴宁等多个地区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力量。
既然这支队伍主要活跃在潮汕一带,为什么却称之为“韩江纵队”呢?对此,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韩江的基本情况。
韩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古时被称为员江和恶溪,后来改称鄂溪。韩江的流域范围涵盖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22个市县,流域面积达30112平方公里。由此,广东的潮州、潮安、丰顺、揭阳、饶平、汕头、潮阳、普宁、惠来、澄海、南澳、五华、陆丰和兴宁等地都位于韩江流域内,故以韩江命名这支纵队颇具象征意义。
韩江纵队正式成立于1945年初,前身是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组建后,下辖三个支队。今天,我就来为大家重点介绍当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的主要领导人及他们后来的经历。
林美南(1909—1955),出生于广东揭阳,1934年投身革命,曾先后担任中共揭阳县一区区委书记、县委书记,以及潮普惠揭、潮揭丰中心县委书记等重要职务,还曾负责潮梅地区的组织工作,并任潮汕特派员、特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潮汕地委书记、潮汕军分区政委、粤东区党委常委兼秘书长、粤东办事处主任、粤东区党委副书记及第二书记兼粤东行政公署主任、广东省农林厅副厅长兼珠江水利总局局长、广东省计划委员会第二副主任等重要职位。
谢育才(1904—1977),来自海南万宁,1926年开始革命生涯,曾任中共万宁县委书记、琼崖特委委员,担任中央红军福建军区政治部科长,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七师参谋长兼第五团团长及政委。抗战期间,他出任韩江纵队参谋长、广东省支前司令部参谋长等职。谢育才一生坎坷,多次被开除党籍又屡次平反,直到1977年去世,历史遗留问题直到1998年才最终得到彻底解决。
李亮(1919年生),广东汕头人,1939年参加革命。在敌后县委书记周礼平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抗击日军、伪军及顽军,同时开展锄奸除叛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他奉命与韩江纵队领导干部一同北撤至山东烟台解放区,后先后在华东军政大学、华北军政大学深造。李亮先后担任北京市军管会接管部联络员、北京市政府产权清管局人事股长等职务。解放战争结束后随队返回潮汕,历任汕头市军管会公安接管部副处长、公安局副局长、汕头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及汕头市副市长。文革结束后,他出任汕头专署文教办副主任及市政协常委,1984年在汕头离休。
周礼平(1915—1945),广东汕头人,1936年冬加入华南抗日义勇军潮汕大队,担任中共汕头市工委委员和组织部长,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常委及敌后工作部长。他曾任韩江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兼政委。1945年8月17日,韩江纵队第一支队遭遇顽军包围突袭,周礼平身先士卒,沉着指挥掩护队伍撤退,英勇牺牲,年仅30岁。
林川(1918年11月—2014年),惠来县人,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林川先后担任汕头市市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以及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校长等职务,长期致力于地方建设和教育事业。
古关贤(1917—1989),别名古奇,广东五华县人,1938年投身革命,历任中共大埔县委宣传部干部、五华兴宁丰顺边区武工队队长兼政委,后任韩江纵队第三支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广州市民政局局长、粤中行署民政处处长、广州铁路检察院检察长及广州市越秀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广(1912—1983),揭阳人,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潮、揭、丰三县县委书记。韩江纵队成立后,担任三支队政委,随后任潮汕地委书记、潮汕人民抗征队政委及解放军闽粤赣边纵第二支队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潮汕专区专员,为地方建设贡献良多。
抗战胜利后,韩江纵队按照上级指示进行整编,将原有的三个支队缩编为三个大队,人数约四百余人。随后,依据《双十协定》,从中选拔48名军事骨干及干部,随东江纵队主力北撤至山东解放区。其余大部分队员则转入地方工作,或疏散到各地,甚至南撤海外隐蔽,等待后续行动机会。同时,仍有十余人组成潮汕特委直属武装队,继续开展秘密抗战。1945年11月,韩江纵队正式撤销番号,结束了其抗战时期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