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30日中午时分,香港九如坊裕记俱乐部的楼梯间里,突然响起了连续三声枪响。
一位衣着整洁、气度非凡的中年男子应声倒地,鲜血迅速染红了地面,没过多久,他便停止了呼吸。
这名男子正是鼎鼎大名的“香港烟王”利希慎,也是铜锣湾地区半数土地的掌控者,更是创立了“利希慎家族”的传奇人物。
这位烟草巨头在大街上被枪杀,震惊了整个香港社会,利氏家族也因他的逝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剧变。
利希慎去世,留下了十七位家族成员,这个庞大家族的命运齿轮开始缓缓转动。
他的四位妻子和十五个子女未来的路将何去何从?
失去精神支柱的利氏家族,能否顶住时代的风暴,走出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消息传到英国的利希慎长子利铭泽,年仅23岁的他立刻飞回香港,赶赴父亲身边。
当时的他刚刚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正从事工程师的工作。
作为大家族的长子,利铭泽本应享受无忧生活,凭借家族的力量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
然而,他的新工作刚开始不久,家族便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被害的利希慎是利家事业的灵魂人物,年幼时曾随父亲在美国旧金山生活。
直到17岁那年,他跟随积累了第一桶金的父亲利良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彼时美国高速发展,而家乡广东开平却是一片贫瘠的土地。
当初利良奕远赴旧金山淘金,也是肩负着振兴家族经济的重任。
历经多年漂泊,利良奕终于积累了一笔资金,但回到故乡望着那贫瘠的土地,不禁长叹一声。
广东开平当时既不适合经商,也不适合耕作。
为谋发展,利良奕带着家人迁往土地肥沃的双水镇,并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利家宗祠。
凭借多年海外打拼积累的商业敏锐,利良奕很快察觉到香港作为华南对外贸易的核心地位。
为了分得一杯羹,他进军香港,经营男装生意,同时涉足大烟产业。
男装生意兴隆,大烟买卖也风生水起。
靠着大烟带来的巨额利润,利良奕赚得盆满钵满。
而利希慎则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香港皇仁书院就读。
留洋多年,利希慎的英文水平远胜同龄人。
凭借这优势,他在学校申请成为兼任实习教师。
毕业后,他进入文咸行兆荣昌公司,负责南北行贸易。
积累经验后,利希慎又跳槽到新加坡一家船务公司担任经理。
积累了丰富的贸易经验后,他开始跟随父亲投身大烟生意——一种风险低利润高的行业。
大烟由荷兰人引入中国,宛如潘多拉盒子般危险。
少量药用时无大害,但滥用则严重破坏人体功能。
吸食后短时间内增强氧气供应,提升体力和兴奋度。
但停止吸食后,体内氧气供给骤降,铁质代谢紊乱,身体功能受损。
人体逐渐依赖大烟刺激氧气再生,断绝后氧气不足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此恶性循环令毒瘾加重,身体日渐被毒品摧残。
滥用大烟轻则败家,重则家破人亡。
尽管国际上许多国家积极禁毒,香港政府却例外。
当时香港更重视税收利益,对大烟生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商家拍得政府发放的牌照,即可合法售卖大烟。
利良奕时代,利家大烟生意已经非常可观。
到了利希慎接手,生意更上一层楼。
有人责怪利家靠“血色生意”发家致富,也有人嫉妒利家一家独大。
利希慎因此树敌无数,既有仇恨也有忌惮。
1914年,他与大烟股东因利益冲突被告上法庭。
凭借强大背景,利希慎聘请顶级律师,赢得了官司。
但这也结下了更多仇怨。
利希慎对此不以为意,事业蒸蒸日上,家庭生活也和谐幸福。
1898年,他迎娶门当户对的黄兰芳。
随后又陆续纳妾,育有十四子女。
长子利铭泽生于1905年,母亲是妾室张瑞莲。
利希慎家族虽然庞大和睦,但他也清楚大烟生意不可长久。
于是,他在继续经营大烟的同时,积极开拓其他领域。
1923年11月,利希慎成立了利希慎置业有限公司。
次年,他以380万港元从怡和洋行买下铜锣湾大片地皮,成为该区最大地主。
尽管拥有大片土地,他并未大规模开发。
铜锣湾当时多为山地,开发需要巨额投入。
政府虽将地皮划拨给利家,却未批准大规模开发权限,导致项目一再搁浅。
利希慎不愿赔本,便尽力利用土地,建造了“利园”游乐场和酒楼,还在山脚平地兴建了大型剧院。
1926年,宏伟华丽、拥有旋转舞台的“利舞台”剧院落成,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娱乐场所,也为利希慎带来丰厚利润。
没人预料到,这片起初价值仅三百多万港元的土地,日后升值数千倍,市值数百亿港元。
毫无疑问,利希慎在商业领域具备非凡的眼光和天赋。
自1914年诉讼胜诉后,利希慎逐渐减少对大烟生意的依赖。
香港政府随后颁布了大烟禁令。
他转而投身其他产业,但不愿完全放弃这块“肥肉”。
于是,他转战尚未禁烟的澳门,意图开拓新市场。
当时澳门为葡萄牙殖民地,利希慎向葡方政府购买大烟牌照。
不料生意刚起步,葡萄牙政府便单方面违约,令他血本无归。
初时未察觉被针对,直到偶然获知其他商家依然经营,唯独利家牌照被撤销。
这份屈辱让他愤怒不已。
为了捍卫权益,他将竞争对手告上法庭,最终在律师团队帮助下再度胜诉。
这场胜利虽为他带来光环,却也招来了更多仇敌和恐吓。
经验丰富的利希慎并未被吓倒,依旧如常出入各类场所,仅备有一把手枪自保。
1928年4月30日,年仅49岁的利希慎如往常一样步行至惠灵顿街,准备到裕记俱乐部午餐,享受片刻宁静。
刚踏入楼梯口,潜伏的刺客便猛然开火,连发三枪。
子弹击中他的右肩和左胸,他痛呼一声,直挺挺倒下楼梯。
店内侍役闻声冲出,却见凶手早已逃逸无踪,现场只剩倒地不起的利希慎。
尽管他有保镖随行,但对方早已摸清他的行踪,反应过来时,利希慎已无生命迹象。
这起昼间枪杀案震动社会,警方出动大量警力搜捕,利家亦悬赏两万元缉拿凶手。
坊间谣言四起,凶手形象众说纷纭。
然而,警方虽全力侦查,却始终未能将凶手绳之以法。
案件陷入僵局,渐渐被人遗忘。
当时香港移民众多,治安恶劣,犯罪率高企。
行凶者逍遥法外,市民生活忧心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