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正是杜月笙本人。与影视剧中那种典型黑帮老大的形象相比,照片中的杜月笙显得眉目清秀,一派书生气质。如果不了解他真实身份,很容易误以为这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教师,完全看不出背后那位在上海滔天大势力的“皇帝”身影。
然而,就是眼前这位外表文弱的男子,曾是鼎鼎有名的“上海皇帝”,青帮的头面人物,同时也是鼎盛时期上海三大亨之一。他在巅峰时期,几乎掌控了上海的大半江山,财富与权力都令人咂舌。甚至连蒋介石对他的才能垂涎三尺,解放前夕曾多次亲自表达希望杜月笙能一同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可杜月笙却以身体欠佳、需要治疗为由断然拒绝了这份邀请,最终携家眷辗转前往香港避难。对于为何不愿意赴台,他曾坦言对家人和门徒说:“那些政治高官,其实把我们当成夜壶。半夜尿急了才想起用我们,用完了就随手一脚踢到床下,嫌我们又脏又臭。”这番话虽然直白,却切中了他在当时政治环境中的尴尬处境。
杜月笙的感受并非无的放矢。在国民党高层眼里,他不过是一颗随时可以被牺牲的棋子,地位相当卑微。举个例子,解放战争后期,上海经济陷入崩溃状态,通货膨胀严重到一麻袋纸币都买不到一盒火柴。在此紧要关头,1948年8月,蒋介石派遣儿子蒋经国赴上海实施“经济管制”,并明确告诫他任务异常艰难,务必谨慎行事。
然而,蒋经国显然低估了杜月笙等本地势力的抵抗能力,采取的措施收效甚微,最终遭遇惨败。11月1日,国民党军统改组的保密局向蒋介石递交了一份密电,痛斥杜月笙家族利用各种手段破坏“经济管制”,电报内容具体指出:青年党人士宋益清向军统报告,杜月笙极度不满政府惩办其亲属,遂命令控制的工厂以原料短缺为由停工,并煽动黑市交易和抢购,藉此报复政府。
国民党因此将“经济管制”的失败归咎于杜月笙一方,这让蒋介石怒不可遏。1949年7月,国民党《中央日报》公开发文猛烈批判杜月笙,称其为“买办流氓、土豪劣绅”,是“时代的渣滓”,理应被肃清。可因部分党内权贵的畏难情绪,杜月笙及其势力反而越发强大,甚至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此时的杜月笙已身处香港,看到报道后心情极为沉重,原本就不佳的健康状况也因此急剧恶化。1951年8月16日,他在香港病逝,享年63岁。杜月笙临终时心愿是能葬回故乡上海,但遗憾的是,最终却被安葬在台湾。
1952年10月,在宋美龄等人的多次“邀请”和压力下,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违背了丈夫遗愿,秘密将灵柩运往台湾。蒋介石不仅给予杜家足够的面子,还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迎灵仪式,并允许杜家在台湾选定一处风水极佳的墓地。
杜月笙的墓地位于台北县汐止镇大尖山的一处山坡上,紧邻“秀峰国民小学”,这里的地理位置堪称风水宝地。台湾当时的媒体这样描述:“杜月笙在台湾的墓地,是由著名堪舆师祁大鹏多次勘察台北近郊后选定,位于汐止镇大尖山麓,紧邻北部知名的静修禅院,墓地坐东南朝西北,正对着当年他出生、奋斗、崛起的上海黄浦滩,恰如其人一生风云变幻的映射。”
墓地朝向西北,正是指向杜月笙的故乡上海。最初,这座墓地设计豪华,石阶从山脚直通墓穴,大理石铺盖的墓冢庄严肃穆,墓碑用宋体楷书镌刻着“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的金字,令人肃然起敬。
更引人注目的是墓碑正上方镌刻的两组题字:蒋介石亲笔题写的“义节秉昭”和张群题的“誉闻永彰”,这两组褒奖性的字眼引发争议,有人质疑杜月笙配不上如此高度评价,毕竟他一生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这无疑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
杜月笙安葬之后,随着亲人和门徒逐渐去世,他的墓地也渐渐失去维护,变得日渐荒废。如今,这片墓地无人看管,只偶尔有一些大陆的游客特意前来凭吊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