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2年7月18日的深夜,著名枭雄朱温遭到了自己亲生儿子朱友珪的刺杀,随他一同被杀的还有后梁帝国的骁勇将领、朱温的养子朱友文。那一夜,后梁失去了帝国的奠基人和最杰出的年轻将领。朱友文在梁军中备受敬重,拥有极高的军中威望,朱温曾感慨自己亲生儿子无人可用,唯有养子朱友文堪称李存勖的对手,甚至在晚年曾打算让朱友文继承皇位。此事无疑为后梁的未来蒙上了一层沉重阴影。
朱温遇刺后,后梁上层陷入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最终,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率领大军攻入都城汴梁,亲手杀死了兄弟朱友珪,继承了后梁皇位。伴随着这场内乱,后梁损失了大量军力,众多英勇的将士惨遭屠戮,官员和干吏也遭到了驱逐,国家元气大伤。
这场风波的消息很快传入李存勖耳中,他意识到机会来了。李存勖立即改变以往的防守策略,主动发起进攻,从此梁晋两国围绕黄河沿线展开了长达十二年的激烈拉锯战。李存勖原以为朱温死后,后梁会一蹶不振,但事实证明这条“百足虫”仍然顽强,后梁虽然建国不久,但许多老将依然健在,实力不可小觑。长期的战争让双方都疲惫不堪,许多将领开始建议双方休战,根据实际控制区划定势力范围。
然而关键时刻,李存勖顶住压力,决定一举决战,结束这场拖延已久的战争。公元923年冬,李存勖从晋军中精选出一万名骑兵精英,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训练,终于在一个深夜亲率部队从澶州出发,趁夜色掩护,冒险从结冰的黄河河面强行渡过,发动了对后梁都城汴梁的突袭。这次行动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直捣黄龙,先斩首级。
后梁军队被李存勖突然爆发的攻势弄得措手不及。加之汴梁距黄河不远,且大多数后梁主力军被牵制在前线,朱友贞身边几乎没有可靠的野战部队可用。
此时,朱友贞做出了致命的错误决策——弃守城墙坚固的汴梁,选择逃往洛阳。实际上,只要朱友贞坚守汴梁,凭借坚固城防和及时调动的军力,完全可以抵挡住李存勖的骑兵冲击。而他的逃亡令梁军军心大乱,士兵士气崩溃,谁还会为皇帝卖命呢?李存勖到达城下时,城门大开,汴梁城毫无抵抗地投降了,李存勖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下了这座自己父亲李克用魂牵梦绕的古都。
夺城后,李存勖并未停止攻势,继续追击逃亡的朱友贞。途中,李存勖包围了朱友贞的军队,尽管朱友贞的将士拼死抵抗,但终究敌不过强大的晋军。最终,朱友贞选择自尽,以保全作为君王最后的尊严。
朱友贞自杀和汴梁失陷的消息传遍后梁境内,皇帝陨落、都城沦陷的打击瞬间瓦解了梁军抵抗意志,大量将士纷纷向李存勖投降。李存勖顺利平定了后梁,自此控制了河东、河北及中原地区。李存勖从太原出发到攻下汴梁,仅用了短短八天,这场战役可称为当时的闪电战。
为了更好地治理中原,李存勖将大本营由太原迁往洛阳。周边诸多藩镇看到李存勖强悍的军事实力纷纷臣服献贡,甚至当年与李存勖父亲李克用为敌的李茂贞也亲自前往洛阳投降,交出了凤翔辖区。至此,李存勖基本掌控了整个北方。
南方则由蜀王王建、吴王徐知诰以及数个较小的藩镇势力割据,形势大致呈现出三国鼎立的局面。而李存勖刚进入洛阳不久,就将目光锁定了南方的蜀王王建,准备开启他的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