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殖民史常被视作“无上荣耀”,然而对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而言,这段历史却是一段深刻的屈辱与痛苦的记忆。自1840年中国被英国强行打开国门以来,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压迫与剥削,经历了无数的屈辱与磨难。这些曾经对我们犯下滔天罪行的列强,我们都牢牢记在心中,确保我们的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在这些侵略者中,有两个国家显得尤为特殊,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则是德国。日本是我们骂得最狠的国家,而德国则是相对较少被提及的对象。为何日本如此招人痛恨,原因显而易见:它的侵略行径几乎可以用“丧尽天良”来形容,既掠夺财富、暴行不止,又拒不承认,甚至至今还通过参拜所谓的“靖国神社”来进行虚伪的纪念,令中国人民愤怒不已,骂声不断。
与此相对,作为同样的殖民者,德国在历史上的表现却是充满了争议,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葩”,德国的历史显得复杂且耐人琢磨。
一、德国占领胶州湾
德国作为工业革命后的后起之秀,虽然在19世纪末迅速崛起,但在全球殖民竞赛中却完美错失了黄金时期。此时,几乎所有的殖民资源已经被英法等国瓜分殆尽,德国在亚洲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军事据点,更别提殖民地了。面对这种局面,德国急需寻找一个新的落脚点,而中国,作为当时的“睡狮”,显然成为了一个诱人的目标。
经过多方考量与探索,德国最终决定选定山东省的胶州湾作为其殖民的起点。1898年3月6日,德国策划了臭名昭著的“巨野教案”,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根据条约,德国获得了胶州半岛的99年租赁权,并在这里获得了修建铁路、开矿等一系列特权。虽然表面上看,德国仅要求清政府赔偿20万两白银,似乎比日本要求的3000万两白银显得低得多,但德国的真正意图远不止于此。
那时的德国,经济已然蓬勃发展,资金充足,甚至处于“钱多得花不完”的状态。它所急需的,并不是金钱,而是一块属于自己的“殖民地”。更重要的是,德国深知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一旦占领殖民地,就相当于拥有了这片土地,而被占领的地区永远不可能归还。只要能够在此进行投资,便能获取滚滚财源。
二、德国建设青岛
带着这种目标,德国人开始了在胶州半岛的建设,决定将这里打造成自己在远东的根基。经过一番努力,德国人将胶州湾更名为“青岛”,并视其为自己的家园开始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他们修建铁路、港口、学校、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下水道系统……几乎每一项建设都体现着德国的工业化水平和对这片土地的高度重视。
仅仅在十几年的时间内,青岛便从一个荒芜的渔村蜕变为山东省的第一大港口、并成为中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和第五大工业城市。到1910年,德国人对青岛的投资已超过4500万两白银,仅在港口与铁路建设方面便耗费了大量资金。如果加上城市的其他建设,投入的总额可能早已超过了一个亿两白银,甚至可能更多。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足以让人惊叹。而且,这样的投资不仅在当时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甚至引发了德国国内的强烈抗议。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德国的投资如此巨大,那么它的回报应该也会相当可观吧?这个问题,恰恰揭示了德国历史中一个令人唏嘘的“败局”。
三、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青岛逐渐焕发光彩,开始为德国带来可观的回报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德国是战争中的一方,青岛作为其重要的殖民地,迅速成为了战争中的牺牲品。日本趁机占领了青岛,德国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建设的城市被敌人占领。日本不仅在青岛享受了德国人的所有投资成果,还“白白”坐享了长达8年的渔利。
直到1922年,北洋政府才成功从日本手中收回了青岛。如今,青岛许多著名的地标建筑依旧是德国人当年建设的遗产,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正因如此,虽然德国的侵略历史不可忽视,但在我们心中,德国的行为与日本的恶行相比,显得相对较为复杂与矛盾。德国人的殖民活动,虽然带有严重的侵略性质,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在青岛的投资与建设,也留下了一些相对正面的历史遗产。
今天,我们很少会把德国列为激烈谴责的对象,因为他们在殖民过程中做的事情虽不完美,却也留下了一定的价值。而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历史,似乎也没有德国人勇气去写入自己的教科书,毕竟谁会愿意记载这一段荒诞的“失败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