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人看西方历史:别再迷信西方怎么说,应遵循最朴素的原则
迪丽瓦拉
2025-09-23 03:02:55
0

中国历史的传统强调的是“董狐直笔”的写作原则,追求“不虚美、不隐恶”,每一段历史都力求真实,详细记录每一细节。这种历史叙述方式,力求客观,没有对美好的过度渲染,也不隐瞒历史中的恶行。当然,在史书编写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主观倾向和对某些事件的美化或者隐瞒,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历史大体上还是值得信赖的,尤其是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时,几乎没有虚构的情况。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大规模进入中国,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带来古希腊等西方的经典历史书籍,而是充当“文化使者”,带来大量的科技著作。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才真正接触到西方的史学成果。这个过程中,中国一方面根据自己的传统历史观念推测西方历史的写作方式,认为西方史学也应当与中国类似;另一方面,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接连遭遇战争失败,心态发生变化,因此对西方历史表现出极大的信任,甚至几乎盲目接受西方历史叙事。这种盲目崇信西方史学的态度,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盲目信任西方的史书显然不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即使如今西方在全球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依然需要了解其历史文化。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西方历史呢?我认为,我们不应盲目迷信西方的叙述,而应遵循最基本的原则。除了常规的考古验证之外,我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审视西方历史。

首先,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西方历史需要我们“观其行”的原因在于,历史叙述可以被解释、包装、甚至美化,真实的历史往往与表面呈现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出发,结合实际行动进行判断。例如,西方过去500年的殖民扩张中,奴役黑奴、屠杀印第安人、摧毁多种文明等暴行不断发生,许多民族因此消失。西方历史中常常描述这一切为“文明战胜野蛮”,并提出所谓的“文明扩散论”,似乎西方的行为是对世界的一种贡献。然而,毫无疑问,肆意奴役和屠杀他民族的行为绝非文明之举,这种暴行与野兽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

再如,启蒙运动时期,西方高举“天赋人权”的旗帜,这是许多学者津津乐道的历史高光。然而,启蒙运动期间,西方一方面宣扬“天赋人权”,另一方面却继续对其他民族进行血腥屠戮,甚至在现代,西方国家仍然以“天赋人权”为口号进行干涉,但我们不禁要问:如今的加沙地区,这种“天赋人权”又在哪里呢?因此,历史上的西方常常言辞漂亮,但其实际行动却相互矛盾,习惯性地采取“按我说的去做,不要按我做的去做”的策略。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虚伪、排他、残忍等一面,打破了过去我们对其美好形象的幻想。

其次,历史是否符合普遍规律。

大多数情况下,尽管社会发展可能会出现某些异常现象,但整体上社会的演进都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无法称之为科学。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待西方历史。举个例子,中国的砖块演变历程就符合历史的客观规律。最早期的夯土、烧制土房、红陶土块、烧结砖、空心砖,每一步都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西方的砖块史则不同,早期的西方城市,如耶利哥城,已经大量使用砖块,而这种技术并没有经历逐步演变的过程。西方古城普遍直接使用板砖,而没有像中国那样的演化过程。

再看中国的石材使用,先秦时期,除了少数石刻,石材的使用并不广泛,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工具的限制,青铜的硬度不足以加工坚硬的石材。然而,随着铁器的发展,尤其是钢铁的出现,石材加工技术才逐渐得到突破,汉代开始广泛使用石材进行雕刻和建筑。与此相对的是,西方(包括古埃及和巴比伦)早期就大量使用石材、石雕等建筑材料,虽然缺乏足够的铁器工具,但仍能大量建造石结构建筑。西方的这种历史叙述显然大量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什么他们在没有充分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能做到如此高水平的石材应用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第三,历史叙述的标准是否统一。

在西方历史叙述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双标”。西方常常对待不同的历史事件采用不同的标准,尤其在考古和历史研究领域,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例如,特洛伊遗址的发现,西方宣称它验证了荷马史诗中的历史真实性。然而,西方对于夏朝的考证却要求严格的“字证”,而特洛伊遗址并没有这样的证据,除了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位置大致相符外,几乎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一致性。即便如此,西方仍然将该遗址命名为“特洛伊遗址”。同样,古希腊文献的传承在中世纪一度中断了千年,但西方仍然视其为可信的历史来源,而对于中国夏朝的史料,却表示怀疑,认为它们很可能是后人所编撰的。

更进一步,西方对于历史的双重标准时常出现在对待中西方历史时。西方对自己的历史评价较高,而对于其他文明往往采取不同的标准。即使目前的考古研究标准多由西方主导,但其双重标准仍然频繁出现,目的无非是维护其“辉煌历史”的形象。如果我们用中国传统的历史标准来衡量西方历史,西方的许多历史叙述是否还能站得住脚呢?

因此,缺乏独立思考地盲目接受西方历史叙述,显然并不是明智之举。通过上述三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历史的叙述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历史观点仍需重新考证。对于这样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西方怎么写就怎么信”。同样,我们也不应将质疑西方历史的行为视为“反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沉浸式考古进校园 点燃童心考古... “考古是不是像儿歌里唱的,用小小的手铲在探方里挖呀挖?考古人员真的能像冒险家一样可以随意进出古墓吗?...
原创 美... 1945年8月6日清晨,广岛上空飘洒着漫天纸片,犹如一场诡异的雪。就在市民们弯腰捡拾时,一架B-29...
原创 关... 关羽的北伐是三国历史中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但许多人不禁疑惑,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在那时选择了按兵不动?...
原创 前... 寿光三年(357年),苻坚与清河王苻法联合,杀害了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建元六年(370年)以后,苻...
一坛酒 搅动明清28帝 ——燕... “八九不离十”“九五至尊”“胡言乱语”这些词语的出处您知道吗?它们和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史有何关系?燕云...
原创 楚... 在古代中国,继承问题对于一个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楚国的楚考烈王熊渠,是战国时期一位有影响力的君主,但...
原创 三...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的这句诗,充满了疑问和感慨。谁能知晓三国的纷争到底持...
原创 1... 民国十年(1921年),15岁的溥仪在受外国老师庄士敦影响后,第一次知道了电话的存在。他决定在紫禁城...
原创 关... 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总是能让我们津津乐道,尤其是那些英勇的名将,关羽更是成为了全民偶像。关羽在长时间...
原创 皇... 唐朝在推翻隋朝后,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到了唐玄宗时期,国家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强大到几乎无敌于天下。古...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涌现出了许多英勇的英雄人物。像袁绍、孙坚、公孙瓒...
上海首次系统展示古滇国考古发现... 中新网上海11月18日电 (李秋莹)你是否听说过古滇国?无论是《史记》中寥寥数语勾勒的传奇古国,或是...
原创 唐... 李世民和武则天在唐朝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虽然两人曾是夫妻,但李世民却并不喜欢武则天,甚至他们之...
原创 她... 在中国古代,投胎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能。若投得好,就能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若投得不好,便注定一生贫...
原创 魏... 《——【·前言·】——》 安陵是战国末期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国,四面被强敌包围,国内没有强大的军队,外面...
原创 他... 历史上,关羽以“刚而自矜”著称,甚至连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都曾看不起他,认为他不过是个“老卒”罢了。但...
原创 中...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根据历史记载,目前中国共有五千多种姓氏,这些姓氏经过...
原创 嘉... 在皇帝的眼中,严世藩和海瑞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两者之间不可能进行比较。并且,也不是因为某人冒犯了皇帝...
原创 刘... 1. 下令杀樊哙 最近,天气一直不太好,阴云密布,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仿佛随时可能迎来一场暴风雨。...
原创 自... 自古以来,山东和山西就有着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汉书》早有记载,这句话不仅总结了两地的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