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邓艾大军压境,逼近成都城下时,刘禅的第三个儿子北地王刘谌主动请缨,想要出城迎敌抵抗,可惜被刘禅坚决拒绝。随着刘禅决定向邓艾投降,刘谌不愿意眼看国家覆灭和百姓受辱,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和子女,随后前往昭烈庙自尽,以死殉国。刘谌的刚烈和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反观刘禅,他手握十万大军,成都城防坚固且粮草充裕,本有实力坚守阵地,等待姜维等外援的归来,却最终作出开城投降的决定,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刘禅因不战而投降,后世对他一直多有贬低,称其为“扶不起的阿斗”,指责他贪生怕死,选择屈服。但实际上,刘禅的投降并非简单的怯懦,而是基于无奈和理智的权衡。面临三大难题,他别无选择,只能作出妥协。
一、刘禅手中已无可用之将
刘禅继位后,刘备麾下的马超、黄忠、赵云等名将先后逝世,蜀汉军力迅速衰竭。后期蜀汉战场上,“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成为真实写照。刘禅身边的主要将领只剩下姜维一人。263年,邓艾大军压境成都,姜维、廖化、张翼等人在剑阁抵御钟会主力进攻。南方的霍弋驻守南中,防范蛮族叛乱,罗宪则驻守巴东郡,防御江东孙权。邓艾兵临成都后,霍弋和罗宪本有意出兵援助,但刘禅坚信城中兵力和粮草充足,足以抵挡敌军,不准他们调兵。尽管手握不菲兵力,刘禅却缺乏足够的将领,只能委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抵抗。
然而,诸葛瞻虽有诸葛亮的名号加持,但其军事才能远不及父亲。相比之下,邓艾是三国时期公认的顶尖名将。绵竹之战中,诸葛瞻率领八万大军,对抗仅三万的邓艾疲兵,按理应占优势,但最终以少胜多,遭邓艾击溃。战役中,诸葛瞻、其子诸葛尚、黄权之子黄崇、张飞孙张遵等名将尽数战死,令刘禅身边几乎无人可用。姜维、霍弋、罗宪远在他方,难以解近忧,刘禅无力再抵抗邓艾,投降也就成了唯一选择。
二、益州百姓与士族厌战情绪浓重
刘备入主益州以来,连年征战,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尽苦难。益州民众对战争的厌倦逐渐加深,战事连绵不绝令他们心力交瘁。221年,刘璋为对抗汉中张鲁,在张松、法正等人劝说下,邀请刘备入川。刘备入川后并未助力张鲁,反而以武力夺取了益州。
随后刘备又将目光转向汉中,张鲁明知势单力薄,只得归顺曹操。218年,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成功夺取汉中。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欲攻占曹魏襄阳、樊城等地,但因孙权反叛与曹魏联手,关羽最终败死,荆州亦失。221年,刘备称帝后,复仇心切,举兵伐吴。222年,夷陵之战中刘备惨败给陆逊,几乎全军覆没,多位将领战死,蜀汉元气大伤。223年,刘备病逝。
诸葛亮继位后,226年至234年间六次北伐,虽未成功,但为了振兴汉室付出了巨大努力,期间耗费大量国力,加重了益州民众负担,尽管因诸葛亮威望较高,百姓尚能忍受。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推行修养生息政策,使国家有所恢复。但姜维接替后,再次发动大规模北伐。初期因费祎制衡,北伐规模有限,但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无节制地扩大战事。
从238年到262年,姜维发动了11次北伐,虽有小胜,但整体消耗远超收益。连续的战争耗尽了蜀汉的国力,使益州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三国时期共分十五个州,荆州失守后,蜀汉仅剩益州一州,远不及曹魏的十二州和庞大人口。长年的战乱让百姓彻底厌倦了战争,263年邓艾兵临城下时,益州的百姓和士族纷纷劝刘禅投降,逼得刘禅不得不屈服。
三、刘禅无退路可寻
襄樊之战时,关羽曾以“水淹七军”震慑华夏,令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锋芒。曹魏疆域辽阔,具有丰富的战略纵深,可以在被围困时后撤迁都。而刘禅则不同,蜀汉疆土狭小,只有益州一州之地,无处可逃。若向南突围,虽然南中霍弋尚能依靠,但南方山地多、人口稀少,缺乏可作为国都的城市。即使逃至南部,最终也难逃被曹魏灭亡的命运。此外,刘禅身边多为主张投降的大臣,缺少支持南逃的力量。
当时,有大臣建议刘禅投奔东吴。虽然两国曾是盟友,但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后的积怨使得双方关系恶化。更何况,蜀汉被灭后,东吴孤立无援,终将被曹魏吞并。与其寄望东吴,不如直接向曹魏投降。经过权衡利弊,刘禅最终决定开城投降,结束了蜀汉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