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光绪五年(1879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乾清宫西暖阁。慈禧端坐在案前,手指夹着那份奏折,眉头紧蹙,心中充满了不安。随着目光扫过文件上的内容,她只觉头痛欲裂。这次,崇厚这位不堪重任的使臣,真是给国家带来了无法挽回的麻烦。
当时清朝的四大清流派——张之洞、黄体芳、宝廷和张佩纶,一致上疏,猛烈抨击崇厚的所作所为。张之洞在奏折中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几千字的控诉,他将崇厚的行为斥为卖国之举,尤其指出:“若按新条约的规定,大清所能得到的,仅仅是‘伊犁’这个名号,然而失去的却是新疆那两万里的广袤国土。名义上拥有新疆,实际上等于没有。这个条约若不修改,恐怕国家的存亡都将岌岌可危!”
黄体芳等人也愤怒地认为,崇厚背离了朝廷利益,单方面签订条约,必该严惩,否则难以平息民愤。崇厚到底做了何等荒唐之事,竟让这些清流派的人群情激愤,几乎全体要求将其除掉?
这一切,要追溯到沙俄的扩张野心。此前,英俄两国在中亚的激烈角逐早已波及到新疆地区。英国利用代理人阿古柏势力入侵新疆,试图抵御沙俄的渗透。然而沙俄自然不甘心,直接派兵占领伊犁,企图遏制英国的势力扩张,表面上是驻守,实则是趁火打劫。
双方你来我往,互相较量,最终却令中国陷入了漩涡。沙俄的无理行径甚至让清廷都无法忽视,伊犁成了困扰朝廷的心病。然而,左宗棠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击败了阿古柏,清廷终于迎来了重新审视伊犁问题的机会。
但沙俄占领的土地,岂是轻易能归还的?这比登天还难。清廷最后选择了吏部侍郎完颜崇厚,指派他作为外交使者前往俄罗斯,尝试谈判收回伊犁。选择崇厚,是因为他曾处理过外交事务,对法国人也有过交涉,更重要的是,崇厚是旗人,理应忠心于祖国,心系江山。
然而,崇厚不但未能完成任务,反而为国家招致大祸。自光绪四年(1878年)六月起,他赴俄谈判,居然在没有任何朝廷指示的情况下,擅自与沙俄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该条约表面上是伊犁归还,但清廷却不得不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还需支付五百万卢布的赔款。更可笑的是,沙俄通过条约获得了对新疆的商贸特权,并且在蒙古、新疆等地免税。
不知何等愚蠢的决策才会导致这一结果。表面看似伊犁归还,实则沙俄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剩下的伊犁孤城,若再被俄国占领,也毫不为过。崇厚这一签字行为,彻底把国家利益置于了危险的境地。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一听签约成功,喜形于色,顿时封门庆祝:“从这次条约中,俄国收获的,远超过了维持战争风险的利益。”此举立刻引发了清廷的巨大愤怒,朝中上下沸腾。
然而,事已至此,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清廷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是否承认这个屈辱条约,还是彻底否决,背水一战?
02
此时,清廷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两宫太后再次下诏,召集中枢大臣和各省督抚就《里瓦几亚条约》进行讨论,要求限期拟出解决方案。朝臣们纷纷发表意见,显然,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一卖国条约。
恭亲王奕?直言不讳,认为依照国际惯例,中国此时确实被沙俄算计,崇厚的签约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若贸然推翻条约,必将给沙俄以口实,打破和平局面,恐引发战争。而且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进退两难。
而两江总督沈葆桢则坚决表示,条约绝不能接受,虽不想与沙俄开战,但如果条约承认,中国就会自愿放弃伊犁,失去更多领土。他的言辞十分强烈,警告朝廷必须作出明智决策。李鸿章的态度则相对含蓄,他认为签署条约会产生许多后患,但如果直接拒绝,后果更为严重,暗示朝廷应“忍辱负重”。
然而,左宗棠的观点更加激烈。他气愤地上疏,痛斥崇厚的不智行为:“按照条约,中国收回的伊犁不过是一片荒地,北部边境仍由俄国控制,如何保卫此地?”左宗棠一针见血地指出,若让步于俄国,势必助长沙俄的贪婪,未来将无穷无尽地要求更多的领土。他进一步建议:“与沙俄继续谈判,若无法解决,则以武力决胜负!”
左宗棠的坚定立场和坚决态度为朝廷提供了支持,也让许多人看到了战斗的希望。朝野上下情绪激昂,民意如潮水般强烈,纷纷支持对俄采取强硬手段。
慈禧此时也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做出决定:“俄国侵占伊犁的事情,我们忍受已久,怎料它们竟如此要挟,实在无法再忍。若再容忍,实在对不起先帝和祖宗,也对不起国家与百姓!”情势发展到此,慈禧决定采取强硬措施,不再容忍沙俄的蛮横行径。
清廷决定彻底否定崇厚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反击。崇厚因违反命令、越权擅自签订条约被革职,随后被判斩监候。同时,朝廷任命了熟悉外交事务的曾国藩之子、前驻英法大臣曾纪泽,负责赴俄重新谈判条约。
然而,这一决定无疑激怒了沙俄。沙俄外交官们迅速反应,强烈反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局势再度趋于紧张……
03
沙俄的反应异常激烈,从光绪六年(1880年)三月开始,沙俄便调兵遣将,迅速增兵至伊犁、斋桑湖、喀什噶尔等关键地区,部署了三万至四万大军,并添置了大量重型火炮。与此同时,沙俄还加强了对东北的军事部署,从陆路和海上对中国施加压力。
面对沙俄的挑衅,清廷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团结。全国上下立即启动备战准备,举国上下充满了紧张气氛。清廷迅速下令各地边防和海防加强戒备,随时准备应对俄国的军事威胁。醇亲王奕譞亲自组织京城的军事演练,李鸿章也在天津亲自指挥,布置边防防线。各位大臣在此时纷纷表示,国家此刻面临危机,唯有团结一致,才能保卫疆土。
最为激动的,莫过于左宗棠。在得到消息后,他开始积极部署备战,全面准备与沙俄的决战。左宗棠指挥西征军的精兵,在新疆展开集结。他亲自督导军备,士气高涨,气吞万里。作为老兵,他甚至要求为自己准备一口棺木,以表达自己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左宗棠的坚定态度让所有将士为之动容,士气空前高涨。
然而,帝国高层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