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的徐庶不过是市井间的一名任侠儿。天下大乱,想要一展抱负的徐庶随后便来到了司马徽门下,向对方学习治国之术。学有所成后,徐庶遇到了心目中的英主:刘备,徐庶当即投靠到了刘备麾下。当时刘备的处境还是非常惨的,但徐庶却坚定地去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事实来看徐庶也属实使刘备实力大增。曹操在徐庶手上吃过几次亏后,就想剪除刘备的羽翼,将徐庶招致自己麾下。曹操深知徐庶对刘备非常忠心,自己用强并不能达到目的,于是曹操便采纳身边谋士所献的计谋,俘虏了徐庶的母亲。
将徐庶母亲掌握在自己手上后,曹操又以徐庶母亲的名义给徐庶去了一封信。出于孝道,无奈的徐庶只好告别刘备,转投曹操麾下。临别之际,感念刘备知遇之恩的徐庶不但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他还向刘备许下进入曹营,终身不向曹操献一计的誓言。徐庶果然是忠义之人,后来赤壁大战时,庞统向曹操献连环战船之计。看穿了庞统真实用意的徐庶,竟然真的没有向曹操点破此事。反而对于刘备来说,可以说刘备能够得到荆州,正是徐庶间接帮了忙。虽然徐庶冷漠对待曹操,但曹操依然对他礼遇有加。曹操甚至让自己的儿子曹冲,曹丕等人一起拜徐庶为师。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成为新的魏王。成为魏王的曹丕依然对恩师徐庶礼遇有加。此时已经老迈的徐庶,对曹丕如此礼遇自己是非常感动的,随即徐庶便向曹丕举荐了一个人——司马懿。曹丕早年就和司马懿相识,甚至在曹操因梦(三马食槽)准备除掉司马懿时,曹丕还曾出面为司马懿求过情。但碍于曹操临终前“不准重用司马懿”的叮嘱,曹丕还不曾知晓司马懿的全部才华。
恩师徐庶向自己举荐司马懿,说明司马懿有着令徐庶折服的才华。于是曹丕便将曹操的临终叮嘱抛在了脑后,开始重用司马懿。果然三国后期,司马懿成了诸葛亮的劲敌。二人多次交手虽然互有胜负,但最终却是诸葛亮先一步病逝五丈原,而司马懿则成了独揽魏国大权的重臣。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更是篡魏建立了西晋政权。
对于徐庶入曹营不献一计之事,后世学者曾做出过一番解读。一、曹操生性多疑,虽然徐庶已经投靠魏国,但曹操依然会怀疑徐庶的真实意图。二、曹操麾下人才济济,徐庶与荀彧、贾诩等人相比,不过是初来乍到。三、曹操虽然推行唯才是举,但魏国内部的士族豪门力量依然很强,寒门出身的徐庶很难有出头的机会。从后世学者的推断来看,徐庶入曹营不向曹操献一计也是情有可原,甚至是保护了自己。
作为徐庶多年好友的诸葛亮,又是如何评价徐庶的呢?《魏略》中曾有两段记载。第一段,当得知好友石韬被曹操任命为典农校尉,徐庶被曹操任命为中郎将、御史中丞时。诸葛亮曾发出过一番感叹:魏国难道真的才俊众多,连如此有才干的石韬和徐庶都不被重用?诸葛亮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便是,曹操任命徐庶为御史中丞,任命石韬为典农校尉,实在是有些屈才了。那是不是说,诸葛亮也认为徐庶有经天纬地之才呢?
并不是,至少从诸葛亮对徐庶的第二段评价来看并非如此。昔年诸葛亮和石韬、徐庶、孟建三人一起读书时,他曾对三人说道:你们可以去当刺史郡守。这就是说在诸葛亮眼里,作为一国军师,徐庶的谋略是不合格的,诸葛亮眼里,与徐庶才华相匹配的官职应该是地方刺史郡守。
三国后期曹丕最敬重的谋士一共有两位。一位便是徐庶,另一位便是贾诩。这是因为徐庶对他有过教导之恩。而贾诩则是在曹丕夺嫡的最关键阶段,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正是凭借着贾诩的谋划才最终击败了曹植,被曹操选为继承人。诸葛亮第一次主持北伐时,他多年的好友徐庶病逝。徐庶死后曹丕特意下诏,在彭城境内为徐庶修墓立碑。最终这位忠义无双的谋士的遗骸,便被葬在了彭城境内。编者个人觉得,就刘备的个人感情而言,相比起对诸葛亮,刘备是要对徐庶感情更深一些的(详见《三国演义》徐庶走马荐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