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5年的冼村影像记忆
迪丽瓦拉
2025-09-23 13:03:35
0

7月20日,广州的冼村旧改项目复建区最后两栋村屋拆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城市旧改标志性时刻。通过公共消息的推送,相信关心城市变迁的你已经看到了动迁15年后,最后“清零”瞬间的视频和图片。

但这15年光景,天河冼村所呈现出来的只是改造项目时间线上冰冷标注的节点吗?

冼村由于其区位属性和绵长的拆迁周期,在整个2010年代中所浓缩的广州城中村气质可以说难出其右。

2015年1月14日,鸟瞰冼村全景。 张志韬 摄

2017年12月7日,路人走过范阳大街。 张志韬 摄

2024年12月31日,冼村融资地块第一栋被依法拆除后的第二天,这也是广州第一栋依法强制拆除的民房。 张志韬 摄

2024年12月31日,已封顶准备交付的冼村四期复建房。 张志韬 摄

南都、N视频记者保留了10年来冼村热土上的多个影像瞬间,或许再通过一位合适亲历者的口,把关于冼村的故事娓娓道来。

2018年1月25日,村民受邀参观复建房样板间。 张志韬 摄

观察者眼里的冼村

陈洲是广州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工作者,他和同为艺术家的伴侣晓静2007年旅法归来,驻扎广州,第一站就居住在天河区。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广州东站旁的林和村,头一次感受到了一线城市城中村的氛围,触动甚深;两口子便开始持续十几年的城中村艺术介入。

林和、杨箕、冼村、琶洲、石牌、康乐、小洲、员村、车陂……出名的大城中村,两人都深入探访过。对于广州的城中村改造,两位艺术工作者有自己的观察。

2018年6月25日,冼村核心区一栋民房被城市的霓虹灯染红。 张志韬 摄

2018年8月13日,高空俯瞰冼村核心区仍有留守户的民房。 张志韬 摄

居住在天河南的小区,与冼村距离最近,两口子一有时间就穿过黄埔大道,去冼村“逛街”。“我都忘了到底去了多少次了,我们每周都起码去一趟。”

2017年12月7日,拆迁区旁原来冼村的池塘水域是打工仔们钓鱼的最佳选择。 张志韬 摄

2016年3月24日,“握手楼”间巷子里的行人。 张志韬 摄

2016年4月13日,男子拎着食物走进当时还没拆除“握手楼”间的巷子。 张志韬 摄

2016年3月24日,在拆迁区水边的空地上打电话的人。 张志韬 摄

2016年4月13日,下班后的居民聚集在拆迁区空地上休憩。 张志韬 摄

城中村里营生的默契

“广州大大小小的城中村,看上去都大同小异,但记忆最深的当属杨箕村、冼村和琶洲村。但观察多了便能看出来他们的区别。”

2016年4月13日,冼村巷子里的鱼档。 张志韬 摄

2016年4月21日傍晚,街角处的二手手机摊贩开始营业。 张志韬 摄

2016年4月21日,村中老人站在苗圃(菜地)前聊天。 张志韬 摄

2017年12月7日,冬天里范阳大街的麻辣烫店外。 张志韬 摄

2017年12月13日傍晚,肉档生意不错,只卖剩半只鸭。 张志韬 摄

“冼村,在黄埔大道上牌坊的出入口是主街,白天去的时候,你会发现,沿着主街两旁每隔两三米会摆放一些不起眼的泡沫箱子、塑料袋,甚至是一扎布条、一捆线圈。村民和疾步路过的打工仔们也不会去碰这些物件。

到傍晚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用了,它们是要在主街上摆摊的人早上放下来的标识物,先占个坑,晚上好做生意。这条村特有的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默许的一个营生方式。到了晚上,这条街上的那个繁华啊!”陈洲说。

2016年4月8日,出租屋内,大人正给孩子辅导作业。 张志韬 摄

2017年12月13日夜,下班的外来务工者在冼村的空地上吃饭。 张志韬 摄

2018年4月9日,下班后的建筑工人,换上便装在冼村拆迁区中闲逛。 张志韬 摄

2017年12月7日,冬天里冼村范阳大街上的快餐店。 张志韬 摄

2017年1月27日除夕夜,冼村拆迁区里自行车上的男女青年。 张志韬 摄

2017年12月21日,行人走在冼村范阳大街。 张志韬 摄

2018年12月10日,夜幕下的冼村内部。 张志韬 摄

2018年8月13日,有人在池塘里游泳。 张志韬 摄

混杂是一种生活的语境

陈洲回忆道:冼村的繁华也显现出来冼村居住的外来打工仔最多,比杨箕多、比林和都要多。而且,由于它就在珠江新城旁边,正在珠江新城各个大工地上参与基建的建筑工人住了进来,与村民、与白领打工仔、与环卫工人等混居在一起。

这也是当时冼村的一大特色。

2016年4月21日,下班后的建筑工人经过冼村的主街。 张志韬 摄

2016年3月24日,在翻版录播视频店前,选购电视剧的建筑工人。 张志韬 摄

2016年4月8日,卖翻版光碟和电子产品的摊贩。 张志韬 摄

2016年4月13日,出租屋的打工仔在空地上晾衣服。 张志韬 摄

2017年2月7日,居住在冼村出租屋的环卫工人。 张志韬 摄

2017年12月7日,一名穿着西装的受伤男子,在拆迁区的街边停下来自检脸部。 张志韬 摄

2017年12月7日,一名男子走到空旷的拆迁区中打电话,背景的高楼大厦是城市新中轴线的建筑群。 张志韬 摄

安静与烦嚣在共存

“另外一个特点呢!繁华街道是属于所有人的,坐落在繁华街道上的冼村祠堂呢,则是传统的,格外清幽,村民们在门口石墩上,坐在祠堂里面,没有外地人进去打扰,和外面的喧哗形成一个强烈对比。”他说。

2017年12月7日傍晚,村中祠堂关门了,门前的灯一直亮着。 张志韬 摄

2017年12月7日,祠堂外的露天沙发上,两个小学生正在写作业。 张志韬 摄

情感的流动,记忆的存续

“当时我们作为同样刚来到广州定居的人,感受到出外来人和本地村民共处的和谐的氛围感,让我们很容易产生共情。有两个点不能不提及!村民们知道我们艺术介入的来意,并不反感,反而很支持,对于我们收集城中村物件的举动帮了很大忙。另外,我们也把相机交给几个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拍摄他们自己想拍的,这样的艺术介入方式温厚而实践。”他补充说。

正值珠江新城现代建筑不断拔起的阶段,一张西塔(IFC)工地的考勤表由建筑工人的赠予给艺术家保存。 受访者供图

城中村村民没带走的“粮油供应证”,也被陈洲捡了回来,保存了16年。 吴佳琳 董淑云 摄

陈洲在城中村收获的各种资料里,其中就不乏房东们的收据小本本。 董淑云 吴佳琳 摄

陈洲收集最多的是拆迁过程中城中村的门牌,曾经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展出。其中就不乏刻着范阳街、接云街、览青街等冼村街巷的门牌。 吴佳琳 董淑云 摄

陈洲与张晓静两人收集了不少关于冼村的物件,包括几条主街道拆迁楼房的门牌,有冼村的村民的自建房的这个建筑图纸,甚至是村民哥哥把宅基地房子转让弟弟申请信等,非常有时代印记的实物。

2016年4月21日,入夜后,花城大道和冼村路交界的隧道。 张志韬 摄

艺术工作者的观察或许只是片面的,更多的面向会存在冼村出租屋的个体身上。

实物存留和影像存留非常珍贵,触物生情,触景有情。

曾经历过这十几年冼村岁月的人,脑细胞里存过的记忆片段则可能越见模糊,却仍能不时取出观照当下。

视频产品部出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浓雾弥漫,东直门外挤满了人,呼吸里都是尘土味。清晨的北京,天没亮透,外国使节、清朝遗老、洋记者和满城...
原创 三... 每当战乱爆发时,总会有许多名将崭露头角,建功立业。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许多曾经威风凛凛的名将也早早...
原创 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的王朝兴衰都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息息相关。每一个王朝的壮大,往往依赖于开国帝...
原创 朱... 凤阳这个地方,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小岗村的农民们在1978年实行大包干政策,取得了...
原创 娶... 众所周知,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非常宠爱比他大了十七岁的万贵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万贵妃...
原创 长... 636年6月21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自此,唐太宗失去了他心目中的“贤内助”和“良佐”,他的内心...
原创 三... 每个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都会有一位强大的保镖随身保护,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战乱时期的...
原创 《... 在观看《唐朝诡事录》这部剧的时候,剧情中旗亭画壁这个故事中,冷籍、高达以及王幼伯三伟大诗人斗诗的场景...
原创 三... 第五档:阚泽、徐庶、李儒、逢纪、田丰(5位) 阚泽在东吴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赤壁之战时,他机...
江苏溧阳考古发现“最早的江南”... 原题:溧阳考古发现“最早的江南” 距今8100年,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提供关键实证 经过近3年考古发掘...
原创 明...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正如唐朝以文化的繁荣著称,隋朝以经济的富庶为人所知,宋朝则因商业的发达而广...
原创 崇...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曾被外族侵占,有些朝代甚至连皇帝也被外族俘虏。这些历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软...
著名清史专家冯佐哲病逝 冯佐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发布讣告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原清史研...
原创 杀...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发生在公元219年。故事讲述了东吴将领吕蒙带领军队...
原创 上... 上海街头,转角就是一家拉面店,招牌写着日文,服务员讲着日语,老板是地道的东京人。可这不是旅游区,而是...
原创 五... 五代十国:杨光远贪利噬人,契丹改元号大辽 杨光远益加专恣,随时上表,尚指斥宰辅不已。晋主见他跋扈恐...
串联简牍文化发展史 观众参观“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战国曾侯乙墓竹简。 本报记者 田豆...
原创 西... 陈敏(?—307年),字令通,庐江(治今安徽庐江)人,西晋官吏。陈敏少有才干,初以郡吏之职补任尚书仓...
原创 日... 近日,国际社会对历史文件的关注再度升温,1943年签署的《开罗宣言》成为焦点。该宣言以国际法形式明确...
135件(套)18至19世纪中... 原标题: 中国制造 欧洲风尚 135件(套)18—19世纪中国纹章瓷亮相副中心 11月17日,“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