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中,武松单臂擒拿方腊的情节已经成为了经典演绎,但这其实并非《水浒传》原著中的描写。在原著中,方腊是被花和尚鲁智深活捉的。有学者曾提到,鲁智深的部分历史原型可能源自抗金名将韩世忠,尽管这一说法是否有历史依据仍无确凿证据。
鲁智深的历史原型并非唯一,而是有多重版本。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他的原型可能是第一代“老种经略相公”麾下的“好酒卧底和尚”法嵩,也有的考证认为鲁智深本来就是一个山大王,他的“压寨夫人”还被称作“一丈青”。可以看出,鲁智深的身世背景并不简单,涉及到多种可能性。
同样,武松的历史原型也并非单一。除了我们熟知的梁山好汉武松外,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也可能是杭州提辖武松,或者与杭州西湖边的苏小小结为邻的那个武松。至于鲁智深是否成过亲,武松与苏小小的情感纠葛是否属实,这些问题暂且不论,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便是历经破辽国、击败田虎、灭掉王庆、征讨方腊四大战役之后,梁山军中谁能在功劳簿上排得上前三。
细细品读《水浒传》原著,我们不难发现,豹子头林冲并没有因为“招安”而气愤至死,甚至在面对被俘的高俅时,他也并未动手。尽管有时他和青面兽杨志会怒目而视,似乎随时准备爆发,但两人并未真正采取过激行动。反而在酒会上,林冲和杨志都保持了沉默,并未反对宋江的招安提议。
在水浒的故事中,向朝廷磕头的队伍里,不仅有与高俅有仇的林冲和杨志,还有坚决反对招安的鲁智深和武松:“吴加亮纶巾羽扇,公孙胜鹤氅道袍;豹子头林冲与关胜连鞍,呼延灼同秦明共辔;花荣与杨志相连,索超紧对董平。”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梁山好汉各有立场,既有反抗者,也有妥协者。
从这一点来看,林冲与杨志的沉默似乎与他们的立场契合,他们并不反对招安,而鲁智深和武松则在此事上与宋江产生了分歧。鲁智深出家,出于无奈,武松则连度牒都冒用,二人始终未曾放下僧袍换上官服,坚守了最后的一点底线。而豹子头林冲,则成了梁山四大战役中的第一杀手,尽管他并非“第一功臣”,但他在斩杀敌将数量上的成就无疑是突出的。
梁山军的四次重大战役中,第一次是征讨辽国。这场战役是出于正义,林冲与其他好汉一起,在破辽之战中活捉了被张清打落马的阿里奇,击杀了蓟州的守将宝密圣,并在幽州之战中斩杀了番将贺拆。接下来的河北田虎之战中,林冲刺杀了壶关的副将伍肃,又在五龙山阵中斩杀偏将倪麟,在沁源县更是一矛刺死偏将顾恺。
在第三次征讨淮西王庆的战役中,林冲斩杀了宛州临汝援军主将张寿,并与花荣共同领军斩杀了阙翥、翁飞。在南丰战役中,林冲孤军奋战,直接与安德统军二将激烈对抗,一矛挑翻柳元。至于最后一场征讨方腊的战役,林冲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战力,击杀了宣州和杭州的两位守将,并与孙立等四将共同击杀了尚书王寅。
按照不完全统计,林冲在与田虎、王庆、方腊的战斗中,至少击杀了十名敌将。若梁山没有受招安,那么这些“敌将”就成了“友军”,这意味着林冲的战功在当时十分显赫。然而,正如历史中曾有许多名将以征讨义军起家,宋朝的农民起义数量也确实极为庞大。方腊的起义,虽以破坏和残暴著称,但是否可以简单定义为农民起义,仍需慎重考量。
方腊的暴行,历史记载了不少。他在杭州纵火六日,致使无数人死亡,且对官员残忍酷刑,令人为之震惊。水浒传中,方腊虽然最终被朝廷剿灭,但究竟是谁最终生擒了他,成了一个争议点。史料上说是韩世忠,但在小说和评书中,也有说法认为鲁智深或武松为生擒方腊的功臣。
在《水浒传》中,确实是鲁智深生擒了方腊。根据原著记载,方腊在饥饿中准备去茅庵寻找食物,正巧被鲁智深从松树后突然出现,禅杖一打将其打晕,并用绳索绑了起来。鲁智深一向手下留情,尤其是在生擒敌人时,尽量不以致命手段直接解决,常常是用禅杖打晕敌人,将其俘虏。
回顾梁山的四次重大战役,最终能够生擒敌首领的分别是鲁智深(方腊)、张清(田虎)、李俊(王庆)。三位敌军首领的俘获,谁的功劳更大,这已经无需多言:尤其是方腊,作为“反王”,鲁智深的生擒无疑比林冲斩杀敌将更为令人称道。如果在宋朝这样的功劳,必然会受到极高的封赏。
最终,林冲虽然在杀敌数上遥遥领先,但在梁山的功劳簿上,他的第三位位置几乎是不可动摇的。至于鲁智深和武松,若真要评选出最伟大的功臣,可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毕竟,鲁智深生擒方腊、武松斩杀的“御弟大王”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所以,最终的答案,或许只能交给读者们来评定:如果不考虑历史正义性,仅从战功角度看,谁应当是梁山的第一功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