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没有早逝,朱棣还会造反称帝吗?这个问题一直是历史爱好者热议的话题,许多人给出的结论是:不太可能。很多人认为,如果朱标还在,朱棣不仅不敢反叛,甚至即便他真的敢造反,也无法成功。事实上,问题的关键不止是朱标的存亡。还有一个人的存在,若他没有在年幼时早早夭折,朱棣几乎没有机会篡位。他就是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
朱雄英对朱元璋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孙子。我们注意到,朱元璋为自己的子孙设定了清晰的字辈规则。朱标的儿子们都是“允”字辈,例如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雄英的同母弟弟则叫做朱允熥。但朱雄英的名字却不遵循这一传统,他的名字没有“允”字。为什么呢?这与朱雄英的出生时间有关。朱元璋在洪武九年设定了字辈,而朱雄英则出生在洪武七年。由于他出生时尚未有定制的字辈,朱雄英便成了朱元璋唯一不按照字辈命名的孙子。
作为朱元璋嫡长子朱标与太子妃常氏的长子,朱雄英的身份至关重要。朱雄英被直称为“皇嫡长孙”,这个身份让他成为了朱标最稳固的继承人。朱标若顺利登基,朱雄英必定会被立为太子;若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朱雄英也会毫无争议地成为皇太孙。朱雄英不仅拥有皇室血统,更有母家强大的背景支持——常氏的父亲常遇春为明朝开国功臣,母家的背景显赫无比,朱雄英的地位可以说是无可撼动的。
然而,命运却极为残酷。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五月夭折,年仅8岁。明实录对他的死因记载简略,仅提到朱雄英去世后,朱元璋悲痛欲绝、停朝三日,亲自为他安排葬礼,葬于钟山,并追封为虞王。虞王是亲王的称号,这比起一般的皇太子之子显得更加特殊,朱元璋显然视朱雄英为不同于常规的继承人。然而,朱雄英并未被追封为皇太孙,似乎是出于某种考虑,避免进一步激化后继者的竞争。
朱雄英未能成为正式的继承人,也让朱元璋对继承人的选择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朱雄英去世后,朱元璋心中继承的天平逐渐倾向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虽然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是在朱标去世后才做出这个决定,但史料显示,早在朱标健在之时,朱允炆就已经被确定为第三代的继承人。具体来看,洪武二十五年时,朱元璋发布了诏令,特意要求让朱允炆审阅和签署。这表明,朱允炆在继承问题上的地位已经早早确立。
那么,如果朱雄英还活着,朱允炆是否有机会与他竞争继承权呢?显然,朱雄英无疑会成为最有力的继承人。除非他犯下重大错误,否则朱允炆几乎不可能超越他。但朱雄英的早逝改变了这一切,使得朱允炆逐渐接替了太子的位置。而若朱雄英活着,他的继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再来讨论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如果朱雄英成为皇太孙,朱棣是否还可能通过靖难之役篡位呢?我的看法是:几乎不可能。如果朱雄英继位,局势将会完全不同。历史上,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子。朱允炆生母是一个普通文官之女,背景较为单薄,且朱允炆本人的性格偏文弱,缺乏足够的武力支持。而且,朱允炆的异母弟朱允熥背后有强大的淮西勋贵支持,像蓝玉这样的猛将更是倾向支持他。若朱允炆的统治与勋贵发生矛盾,便很难有效控制局面。
然而,如果朱雄英当上皇太孙,他的背景完全不同。他不仅是常遇春的外孙,也是蓝玉的外甥孙,背后有强大的淮西勋贵势力支持。再者,朱雄英的性格与朱允炆有很大不同,朱雄英比朱允炆更成熟,能够应对复杂的权力斗争,尤其是在处理与勋贵之间的关系上更为谨慎。因此,即使他不能完全依赖勋贵们,他与他们的关系也不会像朱允炆那样紧张,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少。
若朱雄英继位,他与勋贵们的利益相近,不会像朱允炆那样削弱勋贵的权力,而更可能采取柔和的手段去平衡各方力量。这意味着朱棣若想通过叛乱夺权,几乎没有机会。再者,若蓝玉等大将还在世,朱棣的造反更是无望。回顾历史,朱棣能够成功发动靖难之役,实在是运气成分较多,尤其是李景隆的失败给了他机会。而如果当时朱雄英继位,局势大概率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如果”。朱雄英的早逝,深刻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轨迹。假如他能够继位,或许朱棣根本没有机会实现他的野心。那么,如果朱雄英没有夭折,你认为他能做得比朱棣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