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葬过程多恐怖?明史给出资料,令人胆战心惊
迪丽瓦拉
2025-09-23 15:32:11
0

皇帝一旦登基,除了巩固政权稳定外,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修建自己的陵墓,为将来身故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做准备。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完成天下统一后,采取极为严苛的高压政策,以铁腕手段治理国家,他的暴虐之名让后世敬畏不已。虽然如此,秦始皇死后并未采用活人陪葬,而是以兵马俑取代真实的人力陪葬,显示出一定的变通与节制。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颁布了与秦始皇完全相反的政策,其下葬过程极为残酷,令人心生恐惧,甚至被后人长期诟病。究竟是哪位帝王采用了如此残酷的殉葬制度?他是如何规定的?

1398年6月24日的黎明时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临终前,他将继承人朱允炆唤至床前,低声交代了自己最后的遗愿,并亲手将传位诏书交给他。

次日,朱允炆凭借这道传位诏书,顺理成章登基为帝。他即刻着手处理朱元璋的丧事。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后事自然要排场宏大,但民间对于这场葬礼的做法却颇有微词,甚至有人闻之色变。

据《皇明大政记》记载,朱元璋下葬当天,十三口棺材分别从不同城门抬出,真实葬地无人知晓,十三口棺材里究竟安放了哪些人,也成了谜团。为何一代帝王会选择多口棺材一同出城,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首先,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继位时国家经过其多年的辛勤治理,已积累了丰厚的国力,明朝成为世界上富裕强盛的国家之一。相比之下,朱元璋的陪葬品极其丰富,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历代帝王为了防止盗墓者偷盗,通常会在陵墓布置重重机关和迷惑手法。十三口棺材同时出城,正是一种迷惑敌人的手段,混淆视听,保护陵墓的安全。

其次,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流血与牺牲。作为一代帝王,掌握生杀大权,朱元璋手中难免沾染血腥。他生前受到马皇后的劝诫,早期表现较为宽厚,弑杀行为尚未明显。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性情逐渐转冷,或许是权力的迷惑,他开始大肆屠戮曾助他建功立业的大臣,制造多起惨烈的杀戮事件,令人闻之胆寒。

再者,古代帝王多信奉鬼神,精通天象风水,朱元璋深知自己手染血腥,死后必然遭到怨灵报复,担心灵柩被盗掘、尸骨被扰,只能采取多口棺材掩人耳目,甚至重启活人生殉制度以巩固陵寝安全。

毕竟,清朝权力极盛的慈禧太后死后都遭盗墓者入侵,尸骨被弃于荒野,足见陵墓防护的重要。

此外,朱允炆继位时,面对各地藩王的虎视眈眈和边境外敌的威胁,皇帝驾崩往往是政局动荡之际,防止藩王借祭祀之名起兵叛乱尤为关键。而朱允炆又是朱元璋最为宠爱的继承人,这也促使葬礼安排更为谨慎。

那么,朱元璋临终前究竟向朱允炆交代了什么?

《明史》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殉葬者仅十数宫人。”这说明朱元璋在临终时遗愿重启被废除已久的活人生殉制度。

朱允炆本性温和,并不支持活人生殉制度,毕竟此法已被废止近百年,且备受世人谴责。然而作为先帝遗愿,他最终仍旧执行了这项命令。十三口棺材中,很可能装载的正是殉葬的后宫妃嫔。

早在先秦时期,殉葬制度已有记载:“天子、诸侯殉葬者多者数百,少者数十;将军、大夫殉葬者多者数十,少者数人。”这表明不同阶层贵族殉葬的数量各有差异。

殉葬制度的兴起,源自古代统治阶层普遍信仰死后世界,认为死后仍可延续生前权势,因此需要随葬人员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服侍自己。

此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失去几名奴隶不会影响家族生产,加上奴隶无权利,生命如物品般不被珍惜,殉葬行为普遍存在。

但随着铁制农具的普及和社会形态变化,奴隶买卖被官府管控,随意活人殉葬逐渐受阻,生产力提高也让家族不再轻易舍弃劳动力,殉葬制度逐渐废止。

那么,为何朱元璋要重新启用这个早已废除的残酷制度?归根结底,是他对皇权的极度渴望与掌控。

从朱元璋的发家史来看,他的权力欲望是逐渐膨胀的。原本出家为僧、街头乞讨的他,在元军残酷镇压下,被迫投身起义军,逐步积累力量,最终成就帝业。

随着权力的积累和地位的攀升,他愈发不愿受人摆布,执掌生杀大权后,也难以回头。

许多帝王晚年迷信求仙问药,朱元璋也不例外,然而大限将至,他不得不正视死亡,采取活人生殉,一方面希望死后极乐世界依旧享有荣华,另一方面防止外戚篡权。

在明朝殉葬制度中,虽有规定贵妃以上且有子嗣的妃嫔可免于殉葬,但实际上许多生育过的妃嫔也难逃殉葬命运。

面对皇权的高压,许多妃嫔只能选择顺从,最终以三尺白绫告别尘世。

而对那些反抗殉葬的妃嫔,则被宫内侍卫强行制服,绑于太师椅上用白绫勒死,甚至有太监亲自出手,过程残忍无比。

现代考古显示,秦始皇陵中含大量水银,古人用以防腐。朱元璋殉葬的妃嫔生前往往被注入水银,试图保持死后容貌不变。

因技术有限,水银被直接注入体内割开的伤口,过程极其痛苦,甚至让执行的太监也感到恐惧。

殉葬的细节大多落到太监身上,他们往往借此发泄压抑已久的情绪。

有些被勒死后尚未完全断气的妃嫔,因太监图省事被钉入棺中,在逐渐苏醒的过程中挣扎、抓挠,最后以扭曲的姿态死去,场面惨烈。

这位塑造了辉煌大明王朝的皇帝,其殉葬制度却令人毛骨悚然,翻阅明史细节,更让人心生恐惧。

民间也流传诸多诡异传闻,据说明孝陵附近常常传出女子凄厉哭声,朱元璋的殉葬制度为他的陵墓增添了神秘而恐怖的色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都... 前言 人们总爱说,每个成功男人身后,都站着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这话搁刘邦身上,怕是只讲了冰山一角...
为什么安徽省会安庆会被合肥取代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六日,一道圣旨从北京紫禁城发出:安徽布政使司由南京迁至安庆。自此,安庆...
数智海丝看泉州|百年侨乡古村落... 红砖古厝与南洋番仔楼在梧林村并肩而立,诉说着百年风雨与赤子归心。7月21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
“85后”刘寅任浙江大学历史学... 据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微信公众号消息,7月22日下午,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召开干部任免宣布会。浙江大学副校长...
人类社会中的“不把人当人”问题... 如何定义“人”?在哲学层面,对这个抽象问题的回答无疑可以列举众多理论和学说。当我们转向日常生活会发现...
原创 上... 上海的这座史诗建筑,曾经是公共租界工部局、民国上海市政府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经过近两个月的...
原创 五... 刘备在其鼎盛时期,拥有着三国最顶尖的文武力量。他同时拥有诸葛亮和法正这两位杰出的谋士,而在法正的辅佐...
原创 国... 很多人认为,胡适始终站在蒋介石一方,支持国民党,视其为“正统”,并对共产党持不以为然的态度。然而,鲜...
祖辈传下的时光秘宝:丙午户部直... 在江西省赣州市的一座寻常民居里,骆先生意外地翻开了家族历史中一页尘封的记忆。这枚丙午户部直字版大清铜...
原创 白... 权力交锋:蒋介石与白崇禧的悲剧对决 白崇禧,这位被誉为“小诸葛”的桂系军事领袖,其与蒋介石的恩怨纠葛...
原创 朱... 如果将历代开国皇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最不容易的一位。朱元璋的出身背景极为艰...
原创 正... 华夏历史长河绵延千年,涌现了无数英雄豪杰。而自秦朝建立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国家多次陷入动荡,战火不断,...
张德明:建构“红色中国”——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翻译出版了一批海外亲历者所写的中共革命史著作。这些著作观察细致、视角新颖,既...
把热爱写在大地上 | 现场评论... 图为两岸媒体人在晋商博物院参访。(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宁 摄) 荷花盛夏始,万物向美时。 “在历史...
原创 毛... 老覃在昨天发布的《1960年,江渭清大谈食堂的弊端,毛主席提出解散,他却摇头说不行》一文中提到,19...
原创 本... 从二品的布政使官员晋升通常会升任哪些职位?为什么清代官制中特别规定本省的布政使不能被列为本省的巡抚?...
原创 国... 1937年8月,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为了适应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的现实,南京军委会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经...
原创 刘... 刘备一生波折起伏,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后,逃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那是公元223年的春天,他病重不起,...
原创 以... “以夷制夷”这一策略,并非近现代才开始出现。早在隋朝时期,李世民的岳父长孙晟就曾巧妙地运用过这一手段...
“东方杯”第三届朗读者大赛开始... 本报讯(记者石琪)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