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葬过程多恐怖?明史给出资料,令人胆战心惊
迪丽瓦拉
2025-09-23 15:32:11
0

皇帝一旦登基,除了巩固政权稳定外,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修建自己的陵墓,为将来身故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做准备。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完成天下统一后,采取极为严苛的高压政策,以铁腕手段治理国家,他的暴虐之名让后世敬畏不已。虽然如此,秦始皇死后并未采用活人陪葬,而是以兵马俑取代真实的人力陪葬,显示出一定的变通与节制。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颁布了与秦始皇完全相反的政策,其下葬过程极为残酷,令人心生恐惧,甚至被后人长期诟病。究竟是哪位帝王采用了如此残酷的殉葬制度?他是如何规定的?

1398年6月24日的黎明时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临终前,他将继承人朱允炆唤至床前,低声交代了自己最后的遗愿,并亲手将传位诏书交给他。

次日,朱允炆凭借这道传位诏书,顺理成章登基为帝。他即刻着手处理朱元璋的丧事。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后事自然要排场宏大,但民间对于这场葬礼的做法却颇有微词,甚至有人闻之色变。

据《皇明大政记》记载,朱元璋下葬当天,十三口棺材分别从不同城门抬出,真实葬地无人知晓,十三口棺材里究竟安放了哪些人,也成了谜团。为何一代帝王会选择多口棺材一同出城,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首先,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继位时国家经过其多年的辛勤治理,已积累了丰厚的国力,明朝成为世界上富裕强盛的国家之一。相比之下,朱元璋的陪葬品极其丰富,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历代帝王为了防止盗墓者偷盗,通常会在陵墓布置重重机关和迷惑手法。十三口棺材同时出城,正是一种迷惑敌人的手段,混淆视听,保护陵墓的安全。

其次,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往往伴随着流血与牺牲。作为一代帝王,掌握生杀大权,朱元璋手中难免沾染血腥。他生前受到马皇后的劝诫,早期表现较为宽厚,弑杀行为尚未明显。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性情逐渐转冷,或许是权力的迷惑,他开始大肆屠戮曾助他建功立业的大臣,制造多起惨烈的杀戮事件,令人闻之胆寒。

再者,古代帝王多信奉鬼神,精通天象风水,朱元璋深知自己手染血腥,死后必然遭到怨灵报复,担心灵柩被盗掘、尸骨被扰,只能采取多口棺材掩人耳目,甚至重启活人生殉制度以巩固陵寝安全。

毕竟,清朝权力极盛的慈禧太后死后都遭盗墓者入侵,尸骨被弃于荒野,足见陵墓防护的重要。

此外,朱允炆继位时,面对各地藩王的虎视眈眈和边境外敌的威胁,皇帝驾崩往往是政局动荡之际,防止藩王借祭祀之名起兵叛乱尤为关键。而朱允炆又是朱元璋最为宠爱的继承人,这也促使葬礼安排更为谨慎。

那么,朱元璋临终前究竟向朱允炆交代了什么?

《明史》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殉葬者仅十数宫人。”这说明朱元璋在临终时遗愿重启被废除已久的活人生殉制度。

朱允炆本性温和,并不支持活人生殉制度,毕竟此法已被废止近百年,且备受世人谴责。然而作为先帝遗愿,他最终仍旧执行了这项命令。十三口棺材中,很可能装载的正是殉葬的后宫妃嫔。

早在先秦时期,殉葬制度已有记载:“天子、诸侯殉葬者多者数百,少者数十;将军、大夫殉葬者多者数十,少者数人。”这表明不同阶层贵族殉葬的数量各有差异。

殉葬制度的兴起,源自古代统治阶层普遍信仰死后世界,认为死后仍可延续生前权势,因此需要随葬人员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服侍自己。

此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失去几名奴隶不会影响家族生产,加上奴隶无权利,生命如物品般不被珍惜,殉葬行为普遍存在。

但随着铁制农具的普及和社会形态变化,奴隶买卖被官府管控,随意活人殉葬逐渐受阻,生产力提高也让家族不再轻易舍弃劳动力,殉葬制度逐渐废止。

那么,为何朱元璋要重新启用这个早已废除的残酷制度?归根结底,是他对皇权的极度渴望与掌控。

从朱元璋的发家史来看,他的权力欲望是逐渐膨胀的。原本出家为僧、街头乞讨的他,在元军残酷镇压下,被迫投身起义军,逐步积累力量,最终成就帝业。

随着权力的积累和地位的攀升,他愈发不愿受人摆布,执掌生杀大权后,也难以回头。

许多帝王晚年迷信求仙问药,朱元璋也不例外,然而大限将至,他不得不正视死亡,采取活人生殉,一方面希望死后极乐世界依旧享有荣华,另一方面防止外戚篡权。

在明朝殉葬制度中,虽有规定贵妃以上且有子嗣的妃嫔可免于殉葬,但实际上许多生育过的妃嫔也难逃殉葬命运。

面对皇权的高压,许多妃嫔只能选择顺从,最终以三尺白绫告别尘世。

而对那些反抗殉葬的妃嫔,则被宫内侍卫强行制服,绑于太师椅上用白绫勒死,甚至有太监亲自出手,过程残忍无比。

现代考古显示,秦始皇陵中含大量水银,古人用以防腐。朱元璋殉葬的妃嫔生前往往被注入水银,试图保持死后容貌不变。

因技术有限,水银被直接注入体内割开的伤口,过程极其痛苦,甚至让执行的太监也感到恐惧。

殉葬的细节大多落到太监身上,他们往往借此发泄压抑已久的情绪。

有些被勒死后尚未完全断气的妃嫔,因太监图省事被钉入棺中,在逐渐苏醒的过程中挣扎、抓挠,最后以扭曲的姿态死去,场面惨烈。

这位塑造了辉煌大明王朝的皇帝,其殉葬制度却令人毛骨悚然,翻阅明史细节,更让人心生恐惧。

民间也流传诸多诡异传闻,据说明孝陵附近常常传出女子凄厉哭声,朱元璋的殉葬制度为他的陵墓增添了神秘而恐怖的色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崇...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曾被外族侵占,有些朝代甚至连皇帝也被外族俘虏。这些历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软...
著名清史专家冯佐哲病逝 冯佐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发布讣告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原清史研...
原创 杀...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发生在公元219年。故事讲述了东吴将领吕蒙带领军队...
原创 上... 上海街头,转角就是一家拉面店,招牌写着日文,服务员讲着日语,老板是地道的东京人。可这不是旅游区,而是...
原创 五... 五代十国:杨光远贪利噬人,契丹改元号大辽 杨光远益加专恣,随时上表,尚指斥宰辅不已。晋主见他跋扈恐...
串联简牍文化发展史 观众参观“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战国曾侯乙墓竹简。 本报记者 田豆...
原创 西... 陈敏(?—307年),字令通,庐江(治今安徽庐江)人,西晋官吏。陈敏少有才干,初以郡吏之职补任尚书仓...
原创 日... 近日,国际社会对历史文件的关注再度升温,1943年签署的《开罗宣言》成为焦点。该宣言以国际法形式明确...
135件(套)18至19世纪中... 原标题: 中国制造 欧洲风尚 135件(套)18—19世纪中国纹章瓷亮相副中心 11月17日,“帆海...
原创 不... 高顺是个怎样的人呢?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吕布手下有一位名叫高顺的猛将。高顺不仅统领着...
原创 穿... 1. 《宰执天下》 作者: cuslaa 标签: 北宋、改革、权谋 字数: 约730万 故...
为什么有人说民国名人胡适是美帝... 胡适被有的人指为美帝国主义走狗,主要源于其政治立场、学术主张及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 一、政治立场:...
原创 蜀... 一、蜀汉五虎将中三个半成神 “蜀汉五虎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里,在正史中并没有这个专有的...
原创 成... 成吉思汗手下有四位杰出将领和四位忠诚的追随者,其中的四杰分别是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和赤老温(齐拉衮...
原创 清... 古人常说“高处不胜寒”,在历代王朝中,出生在皇家、衣食无忧的公主们,真的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过得幸福快乐...
隋文帝上午刚死,36岁太子杨广...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捅... 琉球旧案重提,日本吞并难掩 先说琉球,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直戳痛处,提起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
原创 明... 明朝不仅是最具骨气的王朝,也是最令人畏惧的王朝。如果没有明朝的存在,可能会对人类文明带来无法挽回的灾...
原创 司... 大家好,我是「历史解码者」!千年历史烟云,多少秘密被时光掩埋。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
原创 原...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羽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樊城之战。这场战役在三国时期非常著名,而且极为重要。对关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