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上,曾有几位国民党起义将领出席,与人民一同见证新中国的诞生。这些将领,如程潜、傅作义、陈明仁等,最终做出了加入人民阵营的选择,虽然历史给予他们应有的肯定,但必须承认的是,他们当时手握重兵,掌控一方地盘,要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地盘,肯定是要通过某些利益交换才能促成的。这些利益如何分配,职务如何安排,起义之后的队伍如何改编,曾有的恩怨如何处理,甚至起义本身对战争全局的影响,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起义并非一件简单的事,除了那些成功起义的人外,还有不少人因为种种顾虑最终未选择起义,比如白崇禧。
白崇禧在国民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桂系内部,和李宗仁并肩齐名。他不仅在桂系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中央军中同样也有着很高的地位,曾担任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深受蒋介石的倚重。而且,白崇禧的军事才干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林彪曾评价他说:“我认为白崇禧是国民党军中最有才干的将领,这句话并不夸大其辞。他不仅拥有多年丰富的军事经验,指挥能力也远胜其他将领。” 这样一位出色的将领,在解放战争中是否曾考虑过起义呢?答案是肯定的,像白崇禧这样敏锐且有深度的人,对利害得失看的非常透彻,尤其是在1949年国民党彻底溃败的情况下,他无疑已经开始考虑是否起义。
然而,白崇禧最终没有选择起义,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白崇禧在桂系内并没有绝对的权力。虽然他在桂系中具有一定地位,但桂系的真正主导者是李宗仁,所有重要的决策权都掌握在李宗仁手中。因此,即便白崇禧愿意起义,与我军接触,他也没有足够的筹码去换取理想的利益和地位。在这方面,白崇禧与傅作义、程潜等人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傅作义掌控北平,手握重兵,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诸侯”;程潜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具有深厚的革命资历和影响力,这些优势白崇禧并不具备。因此,即使他想起义,也需要先与李宗仁商议,难以做出独立的决定。
其次,白崇禧能够调动的兵力相对较少。虽然他曾是陆军总司令和国防部长,掌握着国民党军中的重要职位,但实际上,他手中能调动的兵力并不多,仅有十几万的兵力。在解放战争后期,这样的兵力根本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白崇禧掌握50万大军的说法,其实是他自己夸大的宣传,或者说是名义上的兵力,实际能够调动的部队远远少于这个数字。由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和指挥上的困难,白崇禧真正能指挥的部队也就仅限于他自己培养的第三兵团的两个军,这些部队完全听命于他。而在解放战争后期,这点兵力在整个战争格局中几乎无力起到实质性影响。
最关键的原因,是白崇禧与我军之间积累了深重的血海深仇。在土地革命时期,白崇禧是国民党反共的先锋,曾经亲手镇压过大量的共产党员。在抗战期间,白崇禧主导了著名的皖南事变,给新四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皖南事变不仅是一次军事打击,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阴谋,远远超出了战争层面的范围。这一事件留下了深刻的血海仇恨,是不容抹去的历史伤口。虽然其他国民党将领与我军交手也有过恩怨,但皖南事变的性质和影响极其恶劣,因此,白崇禧深知这个仇恨无法轻易化解。即便在国民党彻底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白崇禧也无法轻松地与曾经的敌人合作。因此,他最终选择了跟随蒋介石一同前往台湾,最后老死在异乡。
白崇禧的选择可以看作是他在复杂的局势中,深刻考虑到自身的立场、历史的恩怨以及军事形势的多重因素后做出的决定。虽然他有能力,也有机会选择起义,但过去的血仇使得他难以放下所有的顾虑。正是这些历史的痕迹,决定了他最后的命运——在台湾度过余生,未能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之一。
(参考资料:《白崇禧传》《解放战争》《江山大势:1949年国共和平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