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维恭学不会沈醉没学全:吴敬中保命三绝技,刘安国为啥不屑学?
迪丽瓦拉
2025-09-23 16:34:07
0

精品长文创作季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督查室主任)李维恭、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以及陆军情报第八局局长谭忠恕,这位中将和两位少将不仅是电视剧中的角色,实际上他们在历史上也可能真实存在。例如,《潜伏》中的吴敬中名字只改了一个字,他的原型就是历史上的吴景中。

吴敬中原名吴景中,早年加入共产党,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归国后却叛变投靠军统,历任军统临澧特训班情报教官、中苏情报所总务科长、军统西北区区长、第八战区长官部调查室主任、军统东北区区长兼北满站站长以及保密局天津站站长等多个重要职务。

根据吴敬中历史原型的真实经历来看,他与李维恭应当是共事过的同僚。两人还有一位共同的战友叫文强,即电视剧《特赦1959》中那位以两句话震撼杜聿明和王耀武的刘安国;而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文强也曾在军统东北及北方区担任过关键职位。

文强于1944年任中美合作所第三特种技术训练班副主任,负责主持实际工作,1945年春升任军统局北方区区长兼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肃奸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12月起担任军统局东北办事处处长,同时兼任东北行营督察处处长、东北肃奸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中将处长。

有人传言文强是在调任湖南长沙绥署办公室主任后才获得中将军衔,但这显然不符事实。文强在自传中明确表示自己早在东北工作期间便晋升中将,并且感激第八战区司令胡宗南和第十一战区司令孙连仲两人联名电报推荐,最终于1946年正式获蒋介石批准晋升,那时他只有三十九岁。

李维恭与刘安国(文强)在职务上存在一定交集和重叠,但绝不能将李维恭的历史原型等同于文强,因为他们两人的性格迥异。吴敬中在第八战区长官部及军统东北区与李维恭共事过,但文强在其回忆录中却未曾提及吴敬中,而沈醉则多次在回忆录中称吴敬中为“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也许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真实写照。

刘安国(文强)和吴敬中(吴景中)在叛变前的地位都不低,前者已是省级领导,而后者关于党校建设的论述至今仍可查考。为了便于讨论,除沈醉外,本文均以电视剧中的名字称呼他们:刘安国和吴敬中。

沈醉将吴敬中视为老朋友,而刘安国则对吴敬中颇为不屑,在其回忆录中未曾提及吴敬中。与此同时,刘安国和沈醉二人在“战犯管理所”是“同学”,后来又成为“文史专员办公室”的同事,这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既难以理清,也充满恩怨纠葛。

那些复杂难解的故事暂且放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颇有趣味的话题:刘安国和沈醉先后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沈醉于1960年获第二批特赦,刘安国则直到1975年最后一批才获特赦,而吴敬中却早在天津解放前两袖清风,悄然逃离。相比之下,吴敬中似乎更为聪明老练。那么,吴敬中到底有何绝招,能让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三个“绝招”,李维恭显然学不会,刘安国更是不屑,而沈醉又掌握了多少?

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朋友们都知道,文强的性格极其骄傲倔强,如果他有吴敬中一半的圆滑世故,结局或许会大不相同。文强之所以拖到1975年最后一批才获特赦,原因正是他拒绝认错,也不愿像王耀武那样“见风使舵”。实际上,文强内心深知错误,却始终不愿低头认罪,因此特赦后宁愿留在北京当文史专员,不愿远离原地。

文强是文天祥的后裔,他坚决拒绝接受蒋介石政府的“薪水”,也断绝了与昔日同事吴敬中的联系,倒是与沈醉关系融洽。文强在政协文史专员办公室做了十五年学习组长,沈醉一直担任其副组长。

除了电视剧中鲜明的形象和性格,文强在电影《决战之后》中以真实姓名出现。据文强回忆,他还曾担任该片顾问,且没有要求换演员饰演自己:“我们在看守所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劳动,与看守员相处融洽。后来所长换了个人,名叫姚伦,曾在俄国留学,现已退休,他与我还是好友,甚至一起拍过电影。”

李维恭与吴敬中、沈醉曾同在军统特训班共事。他在《渗透》中提到的“武强”其实就是文强。按时间推算,李维恭担任督察处长和督察主任时,吴敬中正任军统东北区区长。彼时,陈诚和杜聿明在东北连连失利,李维恭沦为替罪羊遭冷落,最终被昔日“五个学生”暗算致死;而吴敬中则凭借莫斯科中山大学同班同学的关系,调任天津继续任站长。

沈醉回忆,军统(保密局)本部以外的地方特务机构大区辖下多个省站,然而省站站长往往不理会大区区长。以西南区为例,正副区长徐远举和周养浩互相争功斗争,毛人凤不得不请沈醉出面调解,徐、周也对沈醉十分尊重——三人喝酒时,沈醉居中,徐远举和周养浩分别坐两侧,场面井然有序,毫无违和。

沈醉曾任军统(保密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吴敬中则任中苏情报所总务科上校科长,二人职位显赫,掌握丰富资源,且均擅长经商与权谋之道。相较之下,作为“店小二”的许忠义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吴敬中对抓捕潜伏者兴趣不大,反倒热衷于经商赚钱,沈醉与他在这方面志趣相投,语言相通,而李维恭明显不及二人。吴敬中经商从不亲自动手,而是巧妙利用他人,甚至在被追查时能以余则成和龙二充当替罪羊,这便是他的第一个绝招:心中有钱,手中无钱,人钱合一,丝毫不留痕迹。

李维恭与吴敬中的最大区别在于,李维恭视所有的钱财必须归己所有,知晓其秘密的人必遭清算,不论对方是心腹还是学生。吴敬中的第二个绝招则是他绝对学不会的:吴敬中讲究有人情味的共享。

吴敬中极擅赚钱,余则成尚未到保密局天津站时,马奎和陆桥山生活早已富裕,豪宅洋楼和高档家具均是吴敬中“赚”来并分给下属的。他从未忌惮属下发财,甚至与妻子梅姐携手帮助手下致富,连那位看似死板的李涯,也曾从某水产老板那里收受过价值数头牛的碧玉手镯,老吴对此从不计较。

吴敬中带着兄弟们一起发财,选择的路径别具一格:公家的钱一分不动,专门盯上汉奸和贪官,如穆连城差点被榨干,季伟民则被他派余则成一网打尽。

他信奉“盗亦有道”,不义之财不侵损廉洁,盗贼吃盗贼越吃越肥。吴敬中任天津站长后,体重明显增加,重达可用玉座、金佛和斯蒂庞克换算的份量。

吴敬中无任何贪腐证据为人所掌握。陆桥山忙活几天,也不过得到皮毛信息,且那些证据被吴敬中和李涯烧毁。

陆桥山并不知情,即便将证据交给原保密局局长、现任国防部次长郑介民,也只会被一笑置之。郑介民与吴敬中同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且在中苏合作所期间配合默契,连戴笠也对此心生嫉妒——吴敬中任总务科长时,把长官们伺候得舒舒服服。

吴敬中善于“栽花不种刺”,对戴笠、郑介民、毛人凤这些大佬一概不忤逆,关键时刻使出了第三个绝招,成功避免自己被关入战犯管理所,与刘安国和沈醉成为同学:他精准判断形势,清楚再拖一年半载,老蒋政权必将倾覆,而刘安国和沈醉仍在挣扎,终将被蒋家与毛人凤抛弃。

吴敬中的第三个绝招就是对时局的精准预判。他明白蒋介石的统治早已腐败透顶,若还抱有蒋能东山再起的幻想,无异于自欺欺人。

既然这条腐朽的破船必然沉没,吴敬中选择了自己先行脱身:像老同学余乐醒(沈醉姐夫)那样重回正途,难免受疑忌,最佳方案就是脚底抹油,悄然远遁。

吴敬中逃离,而刘安国和沈醉沦为囚徒。由此看来,吴敬中的那些绝招并非人人能学,纵然是精明的刘安国和沈醉,也难免失算。

对于吴敬中、刘安国和沈醉命运迥异的结局,读者诸位自然有更高见解:在您看来,这三位将军级特务最大的差异究竟何在?如果刘安国和沈醉能像吴敬中一样,无论蒋家和毛人凤是否允许,都能果断果断地撒腿就跑,结局会有何不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浓雾弥漫,东直门外挤满了人,呼吸里都是尘土味。清晨的北京,天没亮透,外国使节、清朝遗老、洋记者和满城...
原创 三... 每当战乱爆发时,总会有许多名将崭露头角,建功立业。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许多曾经威风凛凛的名将也早早...
原创 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的王朝兴衰都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息息相关。每一个王朝的壮大,往往依赖于开国帝...
原创 朱... 凤阳这个地方,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小岗村的农民们在1978年实行大包干政策,取得了...
原创 娶... 众所周知,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非常宠爱比他大了十七岁的万贵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万贵妃...
原创 长... 636年6月21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自此,唐太宗失去了他心目中的“贤内助”和“良佐”,他的内心...
原创 三... 每个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都会有一位强大的保镖随身保护,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战乱时期的...
原创 《... 在观看《唐朝诡事录》这部剧的时候,剧情中旗亭画壁这个故事中,冷籍、高达以及王幼伯三伟大诗人斗诗的场景...
原创 三... 第五档:阚泽、徐庶、李儒、逢纪、田丰(5位) 阚泽在东吴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赤壁之战时,他机...
江苏溧阳考古发现“最早的江南”... 原题:溧阳考古发现“最早的江南” 距今8100年,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提供关键实证 经过近3年考古发掘...
原创 明...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正如唐朝以文化的繁荣著称,隋朝以经济的富庶为人所知,宋朝则因商业的发达而广...
原创 崇...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曾被外族侵占,有些朝代甚至连皇帝也被外族俘虏。这些历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软...
著名清史专家冯佐哲病逝 冯佐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发布讣告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原清史研...
原创 杀...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发生在公元219年。故事讲述了东吴将领吕蒙带领军队...
原创 上... 上海街头,转角就是一家拉面店,招牌写着日文,服务员讲着日语,老板是地道的东京人。可这不是旅游区,而是...
原创 五... 五代十国:杨光远贪利噬人,契丹改元号大辽 杨光远益加专恣,随时上表,尚指斥宰辅不已。晋主见他跋扈恐...
串联简牍文化发展史 观众参观“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战国曾侯乙墓竹简。 本报记者 田豆...
原创 西... 陈敏(?—307年),字令通,庐江(治今安徽庐江)人,西晋官吏。陈敏少有才干,初以郡吏之职补任尚书仓...
原创 日... 近日,国际社会对历史文件的关注再度升温,1943年签署的《开罗宣言》成为焦点。该宣言以国际法形式明确...
135件(套)18至19世纪中... 原标题: 中国制造 欧洲风尚 135件(套)18—19世纪中国纹章瓷亮相副中心 11月17日,“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