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BMW|洛阳:唐三彩,以古为徒(中篇)
迪丽瓦拉
2025-09-23 18:03:14
0

如果洛阳邙山脚下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会说话,它大概会骄傲地哼一曲胡旋乐。毕竟,它背上的七位乐师,各执琵琶、箜篌、横笛,可是盛唐最潮的乐器。

不过,1905年陇海铁路修至邙山,这些沉睡千年的陶俑重见天日时,釉色依然鲜亮,着实吓坏了千年后与它们相遇的人。

百年时光流转,观念革新让这份古老技艺再次“活”了过来。

近日,汽车有文化随2025BMW中国文化之旅走进洛阳,以“以古为徒”之心触摸唐三彩,不仅读懂了它的盛唐气象与泥火传奇,更见证着非遗传承的创新之路:资助传承人入驻清华美院,携手清美教授开发文创,让千年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

来邙山前,我曾以为唐三彩只有“黄绿白”三色——这个误会源自明清文人的“昵称”。实际上,出土器物中常见“二彩”“四彩”甚至“五彩”,洛阳博物馆藏的那匹三彩马便是例证:蓝、绿、白、黄四色釉交融流淌,像打翻了大唐的调色盘,绚烂耀目。

马、骆驼、仕女,是唐三彩最经典的造型。我家那匹威风凛凛的三彩马,或许正昂首嘶鸣,鬃毛飞扬,黄绿白三色釉在阳光下流转,恍惚间似能听见它踏过丝路的驼铃声。

但这不过是普通手工作品。“骆驼载乐俑”才是唐三彩的国宝级存在——骆驼背上,七位身着窄袖长袍、尖顶胡帽的乐师,手持琵琶、箜篌、横笛悠然奏乐。琵琶源自波斯,箜篌来自中亚,骆驼身上的联珠纹织物,竟与今日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出土的织物纹样如出一辙。

西安博物馆宝物“三彩仕女俑”则定格了盛唐女性的“松弛感”:她们体态丰腴,面施“赭面妆”,身着“褒衣博带”式襦裙,腰间还挂着“昆仑奴”配饰,一派闲适自在。

在洛阳探访现场,一对非遗父子的分享,犹如正手持木刀修坯。父亲传承寡言,儿子更趋创新,但代际对话之间,父与子不变是未说出口的叮嘱:“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成在釉色。”这是千年匠人代际传承的成败核心,从邙山黏土到窑火淬炼,是时间,更是匠心。

唐三彩是泥土与火焰的传奇,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时间胶囊”。以古为徒,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让千年之美照亮当下的生活。下一次当你站在博物馆的展柜前,不妨轻声问一句:“唐三彩,你想告诉我什么?”(撰文丨周有早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北宋虽然由汉族建立,但其实际上是一个多民族的王朝,境内除了汉族,还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而其中有一些少...
原创 古... 在古代社会,女子的贞洁在伦理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在 “三从四德” 的影响下,守贞与个人品行、家族荣誉...
原创 清... 在清朝广袤的疆域中,总督这一职务无疑是地方权力和责任的象征。作为地方最高的军事与行政长官,总督不仅掌...
原创 司... 公元307年,司马睿和王导接到命令,南下江东,开始为后来的东晋朝廷奠定基础,同时也埋下了无数潜在的矛...
原创 春... 要说春秋那会儿的风云人物,齐桓公绝对得算一个。你想啊,那么多诸侯国争来斗去,偏偏是他第一个坐上霸主的...
原创 秦... 所谓“颛顼历”,是中国古代六大历法之一,采用十九年七闰法,每回归年为365又1/4日(即四分历),相...
原创 曾... “契丹”在古语中意为“镔铁”,象征这个民族的坚韧与勇猛。公元907年,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
原创 玄... “最是无情帝王家”,在古代历史中,兄弟相残的故事屡见不鲜。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在唐朝历史上具有...
原创 5... 1950年5月,许光达,时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接到了一个紧急的通知:要求他立刻前往北京,接受...
原创 刘... 刘备,字玄德,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被塑造为一位英雄枭雄。刘备一生...
原创 云... 在2020年的统计中,云南常住人口4721万,其中汉族人口为3157万,占总人口的66.88%;各少...
原创 蒙... 从1235年至1242年间,蒙古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此次西征的主要目标锁定在东欧草原地区,甚至...
原创 朝... 说起朝鲜人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很多人可能觉得它被中国志愿军的光辉掩盖了,但实际上这支军队在战...
原创 朝... 朝鲜为何能避开美国的“必杀名单”? 在进入正题前,欢迎您点击关注,这样便于交流、讨论,同时也能给您...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群武将被誉为“超一流猛将”,他们的战力出类拔萃,共有十位。此十位武将被称作“十...
原创 定... 今天,走进南京的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时,许多人都会被一幅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经典照片所吸引。 ...
原创 如... 隋代北周时期,文帝杨坚开创了自己的帝业。隋朝的历史自581年建立,至618年灭亡,仅仅经过了二世。关...
这张照片是晚清时期吉林城的义和... 有朋友向我出示一张老照片,询问照片是否为晚清时期吉林城义和团的旧影。 在这张照片中一群包着头巾,身穿...
原创 民... 古墓之谜:农民工的历史奇迹发现 亲爱的历史探险者们,欢迎回到我们历史探索的旅程。我是你们的历史博主。...
原创 2... 在《纽约书评》上,有一段生动的描述这样评价过一位间谍:在所有为苏联效力的英美间谍中,他不仅最为引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