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三国时代,确实存在着一个第四国,然而,由于诸多因素,这个国家并未得到历史的广泛认可。关于这个第四国为何存在,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三国时期的这个第四国。
三国时期的第四国就是辽东霸主公孙家族
实际上,与魏、蜀、吴三国并存的那第四个割据政权,正是占据辽东地区的辽东霸主——公孙家族。提及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的割据,便不得不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辽东太守——公孙度。
辽东襄平(即现今辽宁辽阳)的公孙度,其父公孙延在公孙度年幼时,因在当地触犯法律,为躲避法律的惩处,遂带领全家迁至玄菟郡(位于现今辽宁抚顺一带)。
公孙度在玄菟郡度过了他的成长岁月,成年后,他投身于东汉的基层公务员行列,成为郡中的一位小吏。
玄菟郡的太守姓公孙,名琙,他育有一子,名叫公孙豹。此子与公孙度容貌颇为相近,然而不幸的是,公孙豹在18岁那年便早早离世。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公孙琙邂逅了小吏公孙度。因公孙度与公孙豹面貌相似,公孙琙见到他时,仿佛又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慨。
公孙琙特地单独召见了公孙度,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恰巧,公孙度小时候的乳名叫公孙豹,而这名字与公孙琙早逝的儿子同名。这使公孙琙深感与公孙度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缘分。于是,他立刻向公孙度透露,自己觉得他与已故的儿子之间有着深厚的缘分,并有意将公孙度收为义子。
公孙度被太守收为义子,他心中欣喜若狂,于是公孙琙便将他带回家中,视如己出。不仅为他提供学费,还慷慨出资为他迎娶了名门望族的千金为妻。就这样,凭借外貌的优势,公孙度在短时间内从一介平民跃升为官宦子弟。
尽管公孙度出身于官宦世家,但他并未因此而懈怠,反而格外珍视学习的机会,勤奋刻苦,不断进取,同时他也懂得借助公孙琙的人脉关系来拓宽自己的人际网络。
在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东汉王朝颁布了一道诏令,要求各地选拔具备才干与良好品德的人才,进入朝廷担任官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孙度被推举,得以进入朝廷担任官职。
公孙度踏入官场后,仍旧保持着勤奋进取的态度,不久便荣升为冀州刺史。然而,他并非出身名门,全赖养父公孙琙的提携才有机会踏入仕途,如今又升至如此高位,这引起了众多名门望族人士的羡慕与嫉妒。
有人心怀嫉妒,便在暗中散播关于公孙度的负面传言。恰逢东汉时期,有一套评估地方官员的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年底,朝廷会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各地,召集民众代表。这些代表需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评分和评价。若地方官员在民众代表的评分和评价中得分过低,朝廷便会将其免职。
彼时的那些自诩为民众代表者,实则多为地方上的豪门望族成员,他们对出身寒微的公孙度得以担任刺史之职心怀嫉妒与羡慕,故而,在年底的考核中,因冀州地区充斥着对他的负面传言,加之民众代表对他的政绩评价普遍不高,最终导致他被朝廷剥夺了刺史的职位。
自那以后,公孙度虽居家赋闲,却并未真正闲散,他持续寻觅着重返官场的契机,渴望能够再度崛起,重振昔日辉煌。不久,他等来了那个转机。
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东汉王朝行将就木,西凉军阀董卓篡夺了京城,掌控了汉献帝,独揽大权。董卓麾下有一员勇猛的大将名为徐荣,他来自东北,战功赫赫,曾先后击败了孙坚与曹操。
徐荣原籍玄菟郡,与公孙度同窗共读,鉴于昔日友情尚存,见公孙度闲赋在家,便心生推荐之意。徐荣勇猛善战,深受董卓赏识,故而他推荐的公孙度,董卓未加思索便予以采纳,并假借汉献帝之令,正式任命公孙度为辽东郡太守。
襄平作为辽东郡的治所,是公孙度的故乡,他担任辽东太守可谓是荣归故里。然而,在襄平,他却并未受到同乡们的欢迎。公孙度并非当地的名门望族,他进入官场也是通过充当他人之子,而他辽东太守的职位更是得益于董卓的提拔。因此,襄平的显赫家族对公孙度颇为轻视。
襄平的显赫世家几乎齐心协力地排挤公孙度,即便是公孙度的部下襄平县令公孙昭,也对他这位上司不以为然,时常在众人面前让公孙度陷入尴尬境地。
公孙昭的行为愈发出格,竟然征调了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康,让他担任伍长这一职位,而这个职位实质上只是一名低级军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军队中的小头目。
将辽东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公孙度的儿子任命为军队首领,这无疑是对公孙度本人的一种极大羞辱。此事件使得公孙度对辽东地区的那些显赫世家达到了极度的忍耐极限,他决心借此机会将那些世家名门一网打尽。
公孙度对那些显赫的世家大族实施了残酷的屠杀政策,他首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公孙昭拘捕,随后在繁华的市集中将其当众处决,紧接着,他又将公孙昭的家族成员在闹市街头一一处决。铲除公孙昭不过是他的初步行动,随后,公孙度便开始对辽东地区的世家大族罗织罪名,最终将他们满门抄斩。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公孙度屠杀了超过一百家的名门望族,死在他手中的无辜者多达数千。
董卓终被吕布所杀,随之,他的西凉势力亦土崩瓦解。徐荣亦在战场上英勇捐躯。与此同时,各地军阀纷纷自立为王,拥兵自重,使得东汉王朝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分裂。公孙度洞察时局,趁机宣布脱离中央,在辽东自立为王。
随后,公孙度运用杀戮之术威慑了辽东不愿归顺的官员,从而在辽东地区塑造了顺者得利、逆者遭难的格局。如此一来,辽东的军民不得不屈服于公孙度的统治,辽东地区也因此基本沦为其割据之地。
公孙度不仅志在割据辽东,其野心远不止于此。不久,他凭借对玄菟郡的深入认知,派遣军队发起进攻,成功夺取了玄菟郡的控制权。自此,玄菟郡亦成为公孙度的势力范围。
公孙度虽明事理,见当时中原之地动荡不安,曹操、袁绍等强权军阀纷纷争夺地盘,相较之下,他深知自己无法与这些人抗衡。因此,他不敢贸然向中原地区扩张,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邻近的朝鲜半岛。
公孙度凭借武力征服了朝鲜半岛,导致扶余国与高句丽向他俯首称臣。朝鲜半岛在屈服之后,公孙度转而向西进攻少数民族的乌桓政权。尽管未能彻底征服乌桓,但公孙度成功遏制了乌桓人觊觎辽东地区的野心。
《三国志》记载,公孙度曾东征高句丽,西战乌桓,这反映出他当时的势力相当雄厚。他的个性鲜明,属于东北地区的硬朗汉子,倾向于以武力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口舌之争,因此,《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残暴不仁”。
在动荡的年代,唯有如公孙度这般个性的人方能立足,他攻取了玄菟郡,征服了朝鲜半岛,更制服了乌桓,一时间在辽东地区无人能敌,成为霸主。
在辽东称霸之后,公孙度亦深感有必要为日后掌控中原做准备,因他同样怀揣着统一四海、成为帝王的雄心壮志。于是,他利用中原各路势力混战之机,暗中派遣部下渡海,成功攻占了山东的东莱等县。他将这些县城统一划归营州管理,并派遣军队驻守营州,伺机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起进攻。
公孙度确立了公孙家族的战略蓝图,进可图谋中原,退可称雄辽东,这使得他的野心愈发膨胀。他自封为辽东侯和平州牧,仿照皇帝家族的太庙,为自家建立了祖庙,并追封祖父和父亲为侯爵。他在自己的官帽上缀以九条玉串,并让卫兵头戴旄帽,组建了羽林军。可以说,公孙度的日常着装和出行仪仗,几乎与皇帝无异。
当时,无论哪个军阀都未曾敢于如此行事,即便是袁术后来称帝,也比公孙度晚了一些时日。公孙度与袁术相比,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公然称帝,这也是公孙度比袁术更为机智之处。袁术称帝最终激起了众怒,遭到了众人的联合攻击,而公孙度则是暗中称霸一方,表现得更为谨慎,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比袁术更为高明。
公孙度追求的目标是成为一方之主,他不仅征讨乌桓和朝鲜半岛,还与中原各路军阀维持着融洽的关系。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即保持自身实力,割据辽东,静观中原地区的局势变化。若能趁乱渔利,对他而言将是最佳选择。
曹操在掌握了挟持天子之权后,便着手对公孙度进行试探。他曾经假借汉献帝的旨意,征召公孙度前往许昌,授予他永宁乡侯和武威将军的职位。曹操此举的真正意图,是想观察公孙度是否愿意重返朝廷。
公孙度野心勃勃,自然不会应允曹操的征召。曹操送来侯爵印绶,他却将之存入府库,并轻蔑地表示: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这表明公孙度对侯爵的爵位并不满足,曹操由此洞悉了他的勃勃野心。然而,曹操当时正忙于统一河南,分身乏术,无暇他顾,所以对公孙度在辽东的称霸之举,只能采取默许的态度。
公孙度此后持续投身于辽东地区的开发,意图为日后争霸天下打下坚实的根基。然而,尽管他的雄心壮志无边,但寿命却未能与之相匹配。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不幸离世,他的长子公孙康随后继承了父位。
公孙度虽非出自显赫世家,但凭借个人努力,公孙家族迅速崛起,在辽东地区崭露头角,最终成为该地区贵族阶层中的佼佼者。
富不过三代,公孙家族三代而亡
公孙康继任公孙度的职位后,他沿袭了前任的战略方针,坚守辽东地域,对曹操所主导的东汉朝廷,其态度依旧保持距离且心怀不满。
公孙康继位不久便遭遇了困境,其原因是称霸河北的军阀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后,因抑郁而离世。袁绍去世后,其长子袁谭与次子袁尚为争夺继承权而引发纷争,袁氏家族内部爆发了激烈的争斗。曹操趁机出兵,进攻河北地区。
袁氏兄弟很快便无法抵挡曹操的军队攻势,袁谭率先战败并丧命,曹操迅速占领了袁绍家族的根据地邺城。袁谭的败亡使得曹操对占据营州的公孙家族心生不满,于是他趁机派遣张辽大将进攻营州。面对张辽的强大攻势,公孙家族的部下无法抵挡,张辽因此顺利地攻占了营州,使得公孙家族失去了向中原进发的基石。
曹操夺取了营州,这引起了公孙康的强烈反感。公孙康曾打算亲自率领四万辽东铁骑,趁曹操在邺城根基未固之时,发动突袭。幸好,他的这一冒险计划被部下阻止了。若非如此,我们可以从吕布趁曹操兵力空虚时奇袭兖州,最终却被曹操击败,四处奔逃的例子中汲取教训。
若公孙康当时真的因一时冲动,趁虚而入进攻曹操的邺城,他的结局恐怕会比吕布更加凄惨,甚至可能使得公孙家族日后在辽东的霸业无从谈起。
袁绍的二子袁熙与三子袁尚在曹操的打击下遭受重创,他们逃至乌桓,寻求乌桓首领蹋顿单于的庇护。尽管如此,曹操仍旧对袁家兄弟紧追不舍,遂挥师进攻乌桓。最终,在白狼山之战中,曹操麾下大将张辽斩杀了蹋顿单于,曹操的军队随即攻灭了乌桓。
袁熙与袁尚两兄弟被迫继续匆忙逃离,面对绝境,他们不得不逃往辽东寻求公孙康的庇护。袁家兄弟的投奔,使得原本隐秘的辽东霸主公孙家族一时间成为了北方关注的焦点。
曹操的手下都建议曹操以此为借口出兵辽东,直接攻灭公孙家族,顺道就把辽东地区也占过来,但是曹操听取了谋士郭嘉的建议,郭嘉认为曹操连续对河北地区用兵势力损耗太大,不应该再继续兴起战事,而且公孙家族只是想称霸辽东地区,并不敢真与代表朝廷的曹操开战。再有就是袁氏兄弟未必是真心投靠公孙康,如果曹操真去攻打辽东,反而会让三人抱团对抗曹操,如果不打辽东,三人日后定会闹起内讧,曹操正好可以坐山观虎斗。
后来也果然如郭嘉所预料,袁熙和袁尚是企图杀掉公孙康霸占辽东,而公孙康则是既不想开罪曹操,又担心袁氏兄弟对自己不利,所以公孙康抢先布局诛杀了袁氏兄弟,将二人的脑袋送到许昌,并向曹操表示愿意回归朝廷,这也就代表着公孙康对曹操服软称臣了。
于是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册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但是公孙康与曹操之间只是名义上的从属关系,曹操还是无法真正统治辽东地区。
同时公孙康也表现得对曹操很臣服,在赤壁之战前孙权曾经派人渡海私下联络公孙康,想拉拢他结盟一起对抗曹操。不过公孙康可不傻,他知道孙权就是利用自己挑事,一旦他真与曹操开战,远在南方的孙权对他提供不了任何实际帮助。
因此公孙康不仅拒绝了孙权结盟的要求,还斩杀了孙权派来的使者,并将使者的脑袋献给曹操表忠心。曹操对于公孙康如此表现还是十分满意,曹操此后认为公孙康只不过是想割据辽东当土皇帝而已,对自己构不成太大的威胁,所以公孙家族割据辽东的问题可以日后慢慢再处理。
后来公孙康去世,由于他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和公孙渊年幼,因此他的弟弟公孙恭接替了他的位置。公孙恭继位时曹操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曹丕已经篡汉建立魏国,公孙恭上表拥戴曹丕称帝,因此获得曹丕的赞赏,被册封为车骑将军、平郭侯还享有假节钺的待遇。
曹丕给予公孙恭的身份地位和待遇可谓非常高了,而公孙恭也没有父亲公孙度和大哥公孙康那样的野心,他倒很乐于臣服于曹魏,并且接受曹魏册封,还把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送到魏国去当人质。可以说公孙恭统治辽东地区时是与魏国最好的甜蜜时期。
不过随着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长大,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公孙渊是有着和祖父公孙度相同的野心,他认为叔叔公孙恭太过于软弱,于是他突然发动兵变,抓捕了公孙恭并将其囚禁起来,并宣布自己将接替公孙恭的位置。
公孙渊发动兵变囚禁公孙恭时已经到了曹丕的儿子曹叡时代,当公孙渊囚禁公孙恭的消息传到魏国后,魏国的重要谋臣刘晔就建议派兵突袭辽东,直接从公孙家族收回辽东的统治权。
不过刘晔的建议没有被曹叡采纳,曹叡而是承认了公孙渊的合法地位,还加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但是公孙渊却并不领曹叡的情,他很有野心,他一面假装接受魏国册封,一面又暗中与已经建立吴国的孙权联系。孙权也是记吃不记打,忘记当初公孙渊的老爹公孙康杀了自己使者的事了,他不顾群臣反对,坚决要接纳公孙渊,派使者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去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可是当孙权的使者来到辽东后,公孙渊反而退缩了,他担心魏国太强大,自己比邻魏国,与吴国却相隔很远,吴国对他很难有帮助。于是公孙渊又学老爹公孙康,反手又杀了孙权派来的使者,还私吞了孙权赠送的金银珠宝,并把吴国使者的脑袋送给曹叡表忠心。
曹叡很高兴,还对外夸赞公孙渊十分忠诚,于是下旨册封公孙渊为大司马兼乐浪公。公孙渊则很高兴,认为魏国和吴国也不过如此,两国君主被自己耍得团团转。
但是当曹叡的册封使团来到辽东,公孙渊又改变了想法,原来公孙渊发现这些使团成员都很高大威猛,不是寻常人,他担心这些人是曹叡的亲兵,假装来册封,实际上是暗中捉拿自己,毕竟是他先与孙权勾搭在先,属于做贼心虚了。
因此公孙渊对册封使团成员十分提防,并且还不甘示弱地侮辱了他们,结果这件事被曹叡知道后很生气,于是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带着部队去找公孙渊,要把公孙渊强行征召到都城洛阳来。
公孙渊当然拒绝征召,既然与魏国撕破脸了,于是公孙渊索性就派兵攻打毋丘俭,并将其击败。随即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正式反魏,公孙渊起兵之初四处拉拢少数民族来帮自己抵御魏国,同时他还厚着脸皮再次向孙权称臣表示归附。
当然,孙权被耍了两次也不那么彪了,虽然他接纳了公孙渊的归附,但是也只是名义上接纳,他没再对公孙渊进行过其他实质性的帮助,就是单纯的坐看曹魏与公孙渊开战。
曹叡听闻公孙渊反叛之后,立刻派司马懿率军平叛。公孙渊怎么能敌得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因此当司马懿抵达辽东后,很快公孙渊就被司马懿打得龟缩到了襄平城内。司马懿大军把襄平城重重围困起来,公孙渊害怕了想投降,司马懿当然不会同意。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攻克襄平城,公孙渊企图突围带着儿子公孙修渡海去投奔孙权,结果没能逃掉被司马懿活捉,司马懿当即下令处死公孙渊父子及公孙家族其他成员,并且司马懿命人将襄平城内所有15岁以上男丁全部屠杀,也就是下达了屠城命令。
不过公孙恭却没有被杀,由于他被公孙渊囚禁,司马懿放他出来,还上表曹叡应该好好安置公孙恭。相比之下公孙渊的大哥公孙晃就惨了,在公孙渊发动兵变囚禁公孙恭的时候,公孙晃就提醒过曹叡,不能放纵公孙渊,他这个弟弟野心很大,应该立刻追究他囚禁公孙恭的责任。但是曹叡没有听,结果公孙渊反叛之后,曹叡却赐死了公孙晃。
至此割据辽东五十余年的公孙家族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公孙渊的被杀也标志着辽东地区的统治权彻底被魏国收了回来。富不过三代的话似乎在公孙家族这很有道理,果然从公孙度建立割据辽东政权到孙子公孙渊败亡,没超三代人公孙家族就彻底凉了。
写在最后
其实称辽东公孙家族为三国时期的第四国并不严谨,毕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君主都是走过正式的称帝程序,而公孙家族虽然实际上在辽东地区与皇帝没有区别,但毕竟名义上公孙家族并没有称帝,到最后公孙渊也只是自称燕王。
所以公孙家族虽然割据辽东五十余年,但由于并没有公开称帝,在名义上还向魏国称臣接受魏国册封,因此与魏蜀吴三国不能相提并论,充其量公孙家族统治的辽东地区只算是魏国的羁縻州,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力罢了,后世自然也不会认可公孙家族成为三国时期的第四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