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大家常称他为“福将”,这一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虽然他一生参加了无数战斗,经历了无数生死关头,却从未受过伤。很多人认为,作为中枢领导,朱老总身边有着严密的保护体系,根本轮不到他亲自受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我军初期,朱老总常常亲自指挥作战,不仅如此,许多次他还亲自冲锋陷阵,身处险境。正因如此,他才得到了“福将”的美誉。
以1927年11月为例,朱老总差点就被敌人捕获。那时,南昌起义已经失败,起义军溃散,朱老总带着仅剩的一小队人马四处转战,勉力保住了革命的火种。可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让朱老总的队伍伤亡惨重,面临灭顶之灾。若再找不到安全的藏身之地,他们很可能会被国民党一网打尽。
就在这时,朱老总想到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当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6军军长的范石生。范石生虽然身处国民党阵营,但他思想进步,且非常信任朱老总,于是决定收留他们。为此,朱老总决定亲自去见范石生,商讨下一步的生死存亡。
1927年11月的一天,朱老总带着一名警卫员,踏上了前往湖南汝城的旅程。到了汝城一个小镇时,天已经黑了,朱老总决定在这里住一晚。没想到,不知何故,朱老总的行踪被反动派得知,派出了100多人的反动民团前来抓捕。民团很快就包围了朱老总的住处,将其四面围困,似乎已经没有逃脱的机会。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围困,朱老总心中一紧,但迅速冷静下来。立刻带着警卫员跳到邻近的伙房里,穿上破旧的围裙,假装成一个正在做饭的伙夫。当民团头目闯入屋子时,朱老总低着头,装作十分惊慌,试图隐藏自己的身份。民团头目进屋后打量了他们一番,指挥手下开始搜查,但什么也没有发现。当他问朱老总:“你们有没有看见朱德?”朱老总心虚地摇头,声音颤抖地回答:“朱德?我不知道他是谁,只看到有个男人从后门跑了出去。” 民团头目仍然心存疑虑,继续问道:“你是什么人?”朱老总轻声答道:“我只是个伙夫,给客人做饭的。”民团头目观察了朱老总好一阵子,见他衣衫褴褛,面容粗犷,胡须凌乱,年龄看起来四十岁左右,显得像是一个贫苦的中年人,便没有再怀疑,带着手下去了后门寻找朱德的踪迹。
于是,朱老总成功通过“伙夫”这一身份巧妙地躲过了这次劫难。
事实上,朱老总从小就面相老成。看看他年轻时的照片,刚刚19岁时的朱德,面容显得成熟稳重,仿佛二三十岁的人一般。再看他31岁时的照片,当时担任滇军旅长,地位显赫,生活优渥,但面容却依然显得成熟老成,几乎像四五十岁的人了。后来,朱老总投身革命,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穿着简单,形象更加朴素,显得与普通中年伙夫并无太大区别。那时他不仅经常与士兵们一同吃饭,还会为大家亲自做饭。正因为这样,他经常被误认为是“老伙夫”,以至于连不少红军战士也常常把他当成伙夫,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回在长征途中,红军宿营时,朱老总前去视察。看到炊事员们在用湿柴火点火,却怎么也点不着,他便亲自上前帮忙,终于把火点着了。正当他与炊事员们一起烧火时,一位班长走了过来,看到朱老总蹲在那儿,便习惯性地拍了拍他的头,催促道:“快点做饭!”这时,旁边的人都愣住了,心想,这个班长也太大胆了,居然敢拍朱总司令的头!然而,朱老总却并未生气,而是冲着班长微微一笑,轻声说道:“这就好,这就好!”
这个小插曲,虽然源自班长的不认识,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朱老总在红军中的平民化形象。他完全没有指挥大军的架子,常与普通士兵站在一起,毫不显眼,甚至时常被误认为是普通的伙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