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为了适应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的现实,南京军委会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经过深入讨论后,决定组建集团军以加强战斗力。
当时,第一集团军的番号被授予了宋哲元麾下的二十九军。尽管名称上只是一个军的编号,但实际上二十九军在其鼎盛时期拥有超过十万兵力,因此升格为集团军是合情合理的。第一集团军组建后,由宋哲元担任总司令,下辖张自忠的第59军、冯治安的第77军以及刘汝明的第68军,形成较为完整的作战体系。
北伐战争时期,曾出现过四个集团军的编制,规模远比抗战初期大得多。当时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人担任第一至第四集团军的总司令。然而在1929年军事编遣会议之后,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关系急剧恶化,随之爆发武装冲突,最终这四个集团军的番号也随之取消,成为历史。
二十九军升格为第一集团军后不久,又被重新编号为第三十三集团军,而第一集团军的番号则转交给了云南滇军,由号称“云南王”的龙云兼任总司令,旗下辖有卢汉指挥的第60军、孙渡统领的第58军以及张冲率领的新编第三军,形成了另一支强大的作战力量。
1937年8月首批成立的十多个集团军中(至抗战胜利前夕,累计组建了四十个集团军),大多数总司令均由资深的地方将领担任。蒋系的高层将领中,能够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多为刘峙(第二集团军)、蒋鼎文(第四集团军)、顾祝同(第五集团军)、张治中(第九集团军)等名将。他们多数在黄埔军校创办初期担任教官,属于“黄埔教官系”。
那么,在蒋介石所倚重的黄埔生中,最早出任集团军总司令的又是哪几位呢?
蒋军大陆时期,黄埔一期的胡宗南深受蒋介石信赖,号称“天子第一门生”。在蒋军的黄埔弟子中,胡宗南拥有五个“第一”:第一个担任军长,第一个担任军团长,第一个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担任战区司令长官,以及第一个授予三颗星军衔。
全面抗战爆发后,胡宗南晋升迅速。1937年9月初,他率领第一军挺进上海,参与淞沪会战。仅几天后,他便晋升军团长,统领第17军团。
淞沪会战期间,第一军伤亡惨重,战后撤回关中地区整训,胡宗南趁机扩编部队,随后晋升为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到了1939年8月,他再度升任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三十四集团军隶属于第十战区,但当时战区长官蒋鼎文并不能有效控制胡宗南。在老蒋的支持下,胡宗南的势力迅速膨胀。到1941年,三十四集团军已下辖五个军(第一军、第十六军、第七十六军、第三十六军、八十军),加上其他武装力量,胡宗南可指挥兵力超过20万。
后来,蒋鼎文被调离,胡宗南部队划归第八战区。名义上的战区长官是朱绍良,但随着胡宗南晋升副长官并掌控三十四集团军及地方部队,他在军事上的话语权已远远超过朱绍良。
屯兵西北期间,胡宗南不断扩充势力。抗战胜利前夕,他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掌控兵力逾40万,仅集团军番号就有四个,因此被称为“西北王”。
尽管胡宗南在逃离大陆时挂着三颗星军衔,但实际军衔依旧是“铨叙中将”,这也反映出蒋介石对这位“天子门生”的特殊偏爱。
不过,败退台湾后,胡宗南明显失宠。1955年获得国民党军“陆军二级上将”实授军衔,之后无任何晋升。所谓“陆军一级上将”是其死后追赠的荣誉。
相比之下,1937年仍是团长的胡琏,逃台后最终获得了“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972年12月授予),足见蒋介石对胡宗南的不满之深。
1939年9月,日军十余万人大举进攻长沙,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此役中,关麟征以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身份代理总司令职务,率部与日军激烈交战。经过十多天血战,关部连排长阵亡800余人,士兵伤亡数万人,损失惨重。
10月初,日军开始退却,关麟征洞察敌军疲态,果断发起反击,不仅收复失地,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战后,他因功晋升为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生中第二位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将领。
关麟征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时间虽比胡宗南晚了两个月,但他生于1905年,比胡宗南小了9岁。
关麟征是国民党中较早参加抗战的将领。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时,时任二十五师师长的他,与副师长杜聿明率部在古北口前线激战,关麟征在激烈战斗中被榴弹炸伤,负伤严重,成为“血人”。
全面抗战爆发后,关麟征任五十二军军长,率部在平汉铁路与日军交锋,随后转战河南、山东。
台儿庄会战时,五十二军隶属于汤恩伯指挥的二十军团。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有一段经典桥段,反映关麟征的果敢与担当:汤恩伯犹豫不决时,关麟征激愤道:“我五十二军请求单独出击,打胜了功劳归军团长,打败了我关麟征一人承担责任。”
这一桥段基于真实历史,拍摄期间导演和剧组采访郑洞国时,郑特别提到关麟征的表现。郑洞国与关麟征曾有不合,但对关麟征在台儿庄的战绩给予高度评价。
台儿庄主阵地及外围由孙连仲指挥的第二集团军防守,汤恩伯军团反攻时,五十二军立下汗马功劳。战后,孙连仲被誉为“孙钢头”,关麟征被称为“关铁拳”。
1940年法国战败,维希政府成立,法国殖民地越南被日本占领,威胁到桂滇地区安全。何应钦推荐关麟征率第十五集团军调防滇南,不久后,第十五集团军改为第九集团军。
关麟征任集团军总司令是其军事生涯的巅峰。由于他与何应钦关系密切,且与蒋介石心腹陈诚势同水火,加之性格刚烈,招致不少争议,之后军事职务多停滞不前。抗战胜利后,曾传言他将赴东北任保安司令,最终却由杜聿明接任。
1946年7月,关麟征调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后于1947年接任校长,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二任校长。
1949年2月,代总统李宗仁意图任命关麟征为参谋总长,蒋介石得知后召见关麟征,禁止其接受提议,许诺给予陆军总司令职位。最终陆军总司令由张发奎担任。
张发奎卸任后,关麟征虽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但已心灰意冷。成都解放前夕,关麟征携家赴香港,拒绝蒋氏邀请,淡出公众视野,隐居不问政事。
1907年4月出生的宋希濂,入读黄埔一期时年仅17岁,是当时军校最年轻学员之一,与刘咏尧(1909年7月生,台湾歌手刘若英的祖父)同属黄埔最年轻一批。
宋希濂参战时间早于关麟征。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时任87师161旅旅长的他带领30余名军官,于1月30日赴军政部长何应钦处请战。
宋希濂激动说道:“何部长,敌人骑在你脖子上,我们却连一声吭都不敢出,这算什么兵,算什么军人?我们全旅官兵请战!”
何应钦费尽口舌才将他们打发走,不料当晚,宋希濂一行再次携“抛头颅洒热血”的血书上门请求参战。最终何应钦妥协,允许其部队先行抵达狮子山、下关一带待命。
数日后,87、88师与教导总队合编为第五军,由张治中任军长。第五军在庙行与日军激烈鏖战,多日歼敌数千,宋希濂旅成功抢渡蕴藻浜,侧击敌军后方,极大扭转战局。
全面抗战爆发后,宋希濂指挥36师(后扩编为78军)参与淞沪会战及南京保卫战。
1938年5月,宋希濂调任71军军长,参加兰封会战。兰封会战先胜后败,造成严重后果,前线指挥官薛岳曾怒斥桂永清、黄杰等蒋军嫡系将领一触即溃,但对宋希濂评价甚高,称其服从命令,勇于作战。
同年8月,宋希濂率71军参加武汉会战。在富金山阻击战中,面对日军一个师团加一个旅团的兵力优势,71军在正面阵地坚持阻击十余天,毙伤日军逾万人。71军伤亡惨重,特别是宋希濂旧部36师,战前一万余人,战后仅剩不足千人。
1941年11月,驻守云南的宋希濂晋升为11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成为国民党黄埔将领中第三位担任集团军总司令者。
11集团军组建初期,仅辖第66军和第71军。1942年,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时,第66军划归远征军序列。远征军战败后,日军大举向滇西推进,形势危急。蒋介石命宋希濂率部阻击日军,但66军已大溃败,宋希濂紧急调集汽车,迅速将36师转移至保山惠通桥北岸。尽管惠通桥已被工兵炸毁,但仍有日军乘船过江。
36师与日军激烈血战三天,除十余人逃回西岸,其余渡江日军全部歼灭。此战意义重大,保障滇西安全,挫败日军北进企图,为第二次远征军反攻赢得宝贵时间。
1944年,卫立煌指挥下,宋希濂率11集团军和霍揆章率20集团军为主力,发起反攻滇西战役。攻打龙陵时,部下报告假军情,宋希濂未加怀疑,向重庆军委会报捷,然而日军增援夺回部分阵地,攻坚战陷入僵持。
蒋介石震怒,下令宋希濂调往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学习,11集团军总司令由副总司令黄杰接任。宋希濂对此耿耿于怀,认为战事未竟,功劳却被他人夺走。
1949年12月19日,时任国民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在大渡河沙坪被解放军俘获。1959年12月,他获得第一批特赦。
在改造期间,宋希濂思想深刻转变,特赦后不仅撰写文史资料,还积极奔走呼吁国家统一。
1984年初,宋希濂赴美探亲,与黄埔校友李默庵、蔡文治等联络,大家建议成立黄埔同学会。同年6月,黄埔同学会正式成立,宋希濂任副会长。
因宋希濂广泛奔走呼吁黄埔同学支持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招致台湾方面嫉恨,花钱收买文人发文诋毁他,称其为“鹰犬”。
著名作家李敖曾写过一篇题为《鹰犬将军》的文章,为宋希濂辩护。宋希濂回信表示感谢,后来更将回忆录命名为《鹰犬将军(宋希濂回忆录)》。
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是国民党黄埔将领中最早升任集团军总司令的三位名将,他们经历迥异,结局各异。若论军事才能,胡宗南这位蒋介石所谓的“天子第一门生”,名声虽盛,实则难以完全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