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波折起伏,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后,逃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那是公元223年的春天,他病重不起,眼看蜀汉江山摇摇欲坠。刘备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得赶紧安排好后事。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托孤:将儿子刘禅和整个蜀汉大业,托付给诸葛亮。这事儿《三国志》写得很清楚,刘备握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定大事。"诸葛亮当场流泪答应,发誓要辅佐刘禅到底。
但刘备托孤的对象不止诸葛亮一个人。他还特别提拔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魏延。魏延是谁?他是刘备早年就非常看重的一员猛将,勇猛善战,在汉中战役里立过不少功劳。
公元219年,刘备拿下汉中后,群臣都以为他会让张飞去镇守这个重要地盘,可刘备出人意料地选了魏延。
大家很惊讶,问刘备为啥这么干?刘备当时就夸过魏延:"魏延打仗够猛,性子也够硬,守汉中非他不可!"这就埋下了伏笔。
等刘备快咽气时,他脑子清醒,又想起魏延。他特意交代诸葛亮:"你得让魏延接着干,不能亏待他。"这相当于临终前给魏延打了包票,提拔他成为蜀汉未来的支柱将领。
刘备为啥如此看重魏延?因为当时的蜀汉,核心将领像关羽和张飞都已经死了,刘备手里能用的大将没几个了。魏延不光能打,还是刘备亲自培养出来的嫡系班底,刘备信得过他。
更重要的是,刘备咽不下这口气,关羽在公元219年被孙权偷袭杀害,丢了荆州,这是蜀汉的奇耻大辱。
刘备自己发动了夷陵之战,想替二弟报仇,结果却败得一塌糊涂,这事儿成了他的心结。所以,临终前他提拔魏延,其实是想给蜀汉留一把锋利的刀,未来有机会再为关羽报仇。
这一安排,让魏延从镇守汉中的武将,一下子升格成了蜀汉未来的军事核心。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223年6月,刘备病死在白帝城,刘禅当了皇帝,蜀汉进入诸葛亮时代。但对蜀汉来说,更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外有魏国和吴国的虎视眈眈,内无充足兵力。魏延这个新提拔的猛将,能顶得住吗?
魏延的崛起
魏延的登场,没多少人想到他会成大器。他是荆州人,出身不高,早年跟着刘备混的时候,只是个普通战将。
但魏延身上有股狠劲儿,打仗够猛,性子直来直去,跟刘备在西川战役中一路摸爬滚打,立下不少硬仗功劳。最典型的是公元211年,刘备进西川(今四川一带)对抗刘璋。
在涪城之战里,魏延带头冲锋,一马当先,把刘璋军打得七零八落。《三国志》说,他那会儿就显出了大将的苗头。
等到公元219年,刘备得了汉中后,大伙儿都猜"汉中太守"这位置非张飞莫属,毕竟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资格老。
可刘备当场点名魏延,为啥?因为在刘备眼里,魏延比张飞更靠谱!张飞性子火暴,爱喝酒闹事,在历史上就因为脾气坏丢了性命(公元221年被部下刺杀)。
魏延就不同了,他既能打仗,又不那么莽撞。刘备特意在提拔仪式上问他:"你当汉中太守,准备咋干?"魏延嗓门儿大:"要是曹操的人马全打过来,我顶住;要是只来一伙人,我给他包饺子!"这话说得干脆,让刘备放了一百个心。
魏延真没吹牛,他在汉中一守就是好几年,把地盘守得滴水不漏,成了蜀汉的北方屏障。
刘备死后,魏延在诸葛亮手下更不得了。公元223年诸葛亮接过大权,立刻清理内部杂事,其中一条就是保着魏延上位。为啥诸葛亮这么看重他?因为魏延不光打仗猛,还有一套自己的战术心得。
他跟诸葛亮商量过好几次,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想率精兵偷袭长安。虽然后来诸葛亮没采用,但这事儿证明魏延脑子活络,不是光靠蛮力的莽夫。
更重要的是,魏延特别记仇。关羽的事他一直惦记在心,关羽的死不光丢了地盘,还让蜀汉脸面扫地。魏延虽然没直接喊"为关羽报仇",可他的目标从来不打折扣:要把曹魏打得满地找牙,算总账!
不过光想不行,得动真格的。公元225年,诸葛亮开始南征,跑去平定后方叛乱。魏延没闲着,他一边守着汉中防备魏国,一边帮助筹集粮草。等诸葛亮一回来,蜀汉内部稳定了,目标就转向上北方。
这一转,可就进了大风口,北伐的大戏要上演了。魏延的猛虎爪子,终于要伸出去抓人了。他准备好替刘备完成那没干成的事儿了吗?咱们过渡到下一段故事。
魏延的复仇之刃
诸葛亮收拾好南方,稳住蜀汉国内局面之后,眼光立刻就瞄准了北方的曹魏。他知道,刘备的遗志、蜀汉存在的合法性,都在于“匡扶汉室”。不打败魏国,一切都是空谈。
从公元228年开始,著名的五次北伐拉开了序幕。魏延作为军中头号猛将兼前军师,成了诸葛亮最倚重的先锋大将,也是北伐战场上的绝对主角。
魏延打仗是真不含糊。第一次北伐开局漂亮,拿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震动关中。虽然最后因为马谡失街亭功亏一篑,但魏延的表现非常亮眼。
到了公元230年曹魏主动进攻汉中,魏延更是在阳溪打了个漂亮的防守反击。
《三国志》明确记载了这场胜仗:“(魏延)西入羌中,与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战于阳谿,延大破之。”这场胜利非常重要,直接粉碎了魏国从西线突入汉中的计划,稳住了蜀汉的北大门。
真正让魏延的“报仇”行动达到高潮的,是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这次北伐,诸葛亮再次挥师陇西。
魏延,以及老将吴懿,领兵出祁山。他们在战场上遭遇了魏军名将郭淮、费曜率领的大军。这一次,魏延的勇猛和决心发挥到了极致。
他率领蜀军精锐,在卤城附近(一说上邽)与魏军展开激战。结果是大获全胜!史书记载,魏延大破郭淮、费曜,“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魏军大败亏输。
这场大胜意义非凡。它发生在关羽死后十二年,蜀汉终于有机会、也有能力在正面战场上痛击魏国(魏国是刘备、关羽认定的大汉国贼,孙权的背叛虽直接导致关羽死亡,但蜀汉最终的战略重心始终是北方曹魏)。
魏延作为当年被刘备寄予厚望、亲手提拔的军事支柱,此刻站在胜利的巅峰。他手中的刀锋所向,正是指向当年害死关羽的仇敌集团(曹操已死,但曹魏政权是直接继承者),实实在在地用敌人的鲜血告慰了关羽的在天之灵。
这难道不是最直接、最痛快的“报仇”吗?刘备当年的苦心布局,终于在魏延手中实现了军事上的重要回应。
然而,魏延和诸葛亮的目标远不止一次胜利。他们要继续前进,完成未竟之志。但命运弄人,不久之后,一场巨大的变故,让魏延有机会用自己的忠诚和坚持,为诸葛丞相“出了气”。
丞相陨落与柱石的崩塌
北伐虽然取得过胜利,但蜀汉国小力弱,损耗巨大。公元234年春天,第五次北伐开始,这也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
这次,诸葛亮选择了从斜谷道出兵,屯兵在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境内)。他的目标依然坚定:拿下关中。魏延依然是军中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
然而,天不假年。诸葛亮因为长期的操劳,身体早已透支。就在这年秋天,公元234年阴历八月(阳历10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
这对于整个蜀汉大军来说,无异于天塌地陷。临终前,诸葛亮做了撤退的安排,指定由长史杨仪暂领全军、司马费祎与姜维协同指挥撤军,同时明确指示: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不用等他,自行撤退。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针对魏延的指令?历史上争论很多。主要原因在于两人在北伐战略路线上有分歧(最著名的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可能担心魏延在失去自己约束后,会坚持自己的打法,冒险激进。
更深层的原因,是魏延性格刚烈、恃才傲物,与杨仪等文官集团长期不和,形同水火。诸葛亮深怕自己死后,内部会出乱子。
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是绝密,最初只有杨仪、费祎、姜维等极少数高层知道。他们一面秘不发丧,一面按诸葛亮计划组织撤退。当命令传达到魏延那里时,果然出事了。
魏延的反应极其激烈!据《三国志》记载,他的反应是:“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的观点非常明确:丞相死了,我还活着呢!伐魏大业不能因为丞相一个人死了就停摆。
杨仪算什么?我凭什么要受他节制,给他当断后的?
他坚决主张:继续北伐!让杨仪护送诸葛亮灵柩回去就行,他自己继续带兵打魏国。
魏延为何如此激烈反对撤军?仅仅是因为不服杨仪吗?
更深层次的是对诸葛亮北伐事业和遗志的执念!诸葛亮是蜀汉的灵魂,是“克复中原”的最高象征。他在临终遗言中表达的也是“汉贼不两立”的未竟之志。
在魏延看来,此刻撤军是对丞相一生心血的最大浪费!是对丞相最后奋斗之地的放弃!这口气,他怎么咽得下?他要用自己的坚持,用自己率领这支大军继续战斗的决心,来替诸葛亮表达不屈的意志!替诸葛亮向命运、向敌人“出气”!
他要证明丞相的事业不会因他一人之死而中断,他要继续挥舞诸葛丞相留下的北伐大旗。
可惜,悲剧发生了。魏延拒绝断后,甚至带兵抢先南归,烧毁栈道,试图堵截杨仪大军。杨仪等人则利用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和兵符,诬陷魏延要叛变。
两支部队在南谷口对峙。最终,魏延部下大多被王平(何平)劝散,魏延身边只剩少数亲随。他在逃亡汉中的路上,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斩。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而是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魏延的结局令人唏嘘,但他临死前的抗争,那份不顾一切、甚至显得偏执地要继承丞相遗志、继续北伐的决心,恰恰是他对诸葛亮最深沉的敬意和维护。
他用自己宁折不弯的结局,为病逝于军中的诸葛丞相发出了一声震撼人心的怒吼和不甘,这不就是最悲壮的“出气”吗?
功过是非与历史的回响
魏延死了,被朝廷定性为“谋反”,还被夷三族。这个结局,实在太过惨烈,也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争议空间。
他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纵观魏延一生,从跟随刘备起兵,到镇守汉中十年之久,再到成为北伐主力大将,他对刘备、对蜀汉政权的忠诚,是体现在行动上的。他临死前想的也不是投降魏国,而是“率诸军击贼”。
他最大的错误,是性格刚硬,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与杨仪的矛盾达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在诸葛亮去世那个权力真空、军心浮动的关键节点,他和杨仪都不够理智,都只想除掉对方,结果造成了灾难性的内讧。
刘备的眼光错了吗?刘备临终前提拔魏延,看中的正是他的忠勇和能力。历史证明,刘备没看错人。
魏延忠的是刘备托付的“汉室”,勇足以镇守汉中、大破郭淮。刘备给他画下的路线,作为蜀汉的军事尖刀,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他的悲剧,更多在于个人性格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不适应,以及诸葛亮去世后缺乏有效的制衡和调解机制。
“报仇”与“出气”如何评价?魏延在北伐战场上的胜利(尤其第四次北伐的大胜),是对曹魏的有力打击,客观上是为关羽之仇(汉贼之恨)雪耻的重要军事成果。
他临终前的激烈抗争,是对诸葛亮北伐遗志最直接的表达和延续,尽管手段极端,但其内核是对丞相事业的一种悲剧性的坚持和卫道。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魏延“以勇略任,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指出他有才但性格高傲招忌。
后人常为他惋惜,如《三国演义》(虽非正史,但影响深远)将他塑造成反骨形象的同时,也承认其勇武。
现代史家多认为他绝非叛臣,其死是蜀汉内部严重派系倾轧的恶果,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损失。
回望魏延的一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刘备临终前那条伏笔的延伸:他果真成为诸葛亮手中最锋利的复仇之刃,在北伐战场上痛击曹魏;他也确实以自己的方式,为遗憾离世的诸葛亮,发出了最后一声不甘的呐喊,出了胸中那口遗志未成的闷气。
魏延的悲剧,是个人性格与时代洪流碰撞的火花,是蜀汉政权由攻转守、渐入困局的一个重要节点。他的一生,连同那个五虎上将之后蜀汉的独木支撑形象,永远地烙印在了三国的青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