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这一策略,并非近现代才开始出现。早在隋朝时期,李世民的岳父长孙晟就曾巧妙地运用过这一手段,而且成效显著,甚至成功消除了突厥的威胁。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对其构成了巨大威胁,隋朝的军事力量一时难以与之抗衡。长孙晟利用了突厥内部深刻的矛盾,成功地分化了突厥各部,使得他们忙于内部纷争,无法再有精力南下威胁隋朝。凭借这一策略,隋朝得以度过了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
到了清朝末期,西方列强纷纷东来,企图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上分一杯羹。在这一危机四伏的局面下,外交官许景澄提出了“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1858年,沙俄开始对清朝进行大规模入侵,经过两份不平等条约,夺走了外东北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接着目光又转向了西北地区。沙俄不仅开始侵略中亚各国,还悄然将觊觎的目光投向了新疆。1864年,沙俄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再次从清朝手中夺取了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沙俄的侵略野心并未就此停歇,特别是对于帕米尔高原的控制欲望从未放松。到了1865年,阿古柏,代表中亚浩罕汗国的军阀,带领一支军队入侵新疆,并在当地建立了洪福汗国。沙俄看准了这个机会,立即派人于1871年占领了伊犁。这一举动引发了清朝的强烈反应,因为伊犁河谷是西域最富饶、最美丽的地区之一,沙俄的选择无疑表明了他们的野心。1881年,沙俄与清朝签订了《伊犁条约》,以此获得了伊犁河谷三分之二的土地,而外西北又损失了7万多平方公里。
尽管如此,沙俄对西域的兴趣并未减弱,他们继续将目光投向了帕米尔高原。清朝注意到,沙俄频繁派遣勘察队到这一地区进行地理测量,沙俄方面则声称他们只是“旅游”,完全没有其他意图。然而,许景澄早已看透了沙俄的真实目的,他敏锐地指出,沙俄如果“旅游”到这种程度,显然是为了某种长期目标。许景澄认为,鉴于新疆和沙俄的接壤,沙俄的进一步入侵只是时间问题。为了防止这一情况,许景澄提出了“以英制俄”的策略,即让英国在帕米尔高原与沙俄相互牵制。
当时,英国在印度有着极大的战略利益,他们绝不希望沙俄向南扩张,这使得英国成为了清朝可能的盟友。许景澄的计划原本是让英俄两国互相对立,从而保护清朝在帕米尔的实际控制权。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并未如他所愿。1895年,英俄两国达成协议,分割了帕米尔高原的控制权。英国控制了瓦罕走廊以南的地区,而沙俄则控制了瓦罕走廊以北的部分。显然,这一策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帕米尔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最终被英俄两国瓜分。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爆发让清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日本战胜北洋水师后,威胁要攻入北京,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日本要求清朝赔偿2亿两白银,并割让宝岛、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半岛。虽然宝岛和澎湖列岛远离京城,清廷对此似乎没有太大反应,但辽东半岛的割让却是对京畿重地的严重威胁。因此,许景澄再次提出利用沙俄的力量来抵制日本,认为通过与沙俄的联合,可以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这一提议得到了当时亲俄派的支持,李鸿章等人都积极响应,沙俄、德国和法国也纷纷参与其中。
最终,日本迫于三国的压力,同意以3000万两白银换取辽东半岛。这一成功的外交操作,被认为是“以夷制夷”策略的一次典范。然而,这一策略也暴露出其深层次的问题:列强从来不会无私地为他国考虑,他们介入的背后,始终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在帕米尔高原的争夺中,英国介入并非全为帮助清朝,而是因为他们也希望在该地区获得一席之地,且希望防止沙俄南下。而沙俄介入辽东半岛的事宜,显然也不全是为了帮助清朝,他们自己同样觊觎这一战略要地。
尽管许景澄早已看透了这一点,但他依然坚持使用这一策略,原因在于当时的清朝别无选择。由于清朝的综合实力不足,任何外交手段都难以逆转被列强侵略的命运。即使如此,“以夷制夷”的后果依然让清朝陷入了被动局面。沙俄不仅通过干涉恢复了辽东半岛,最终却独占了东北。五年后,清朝再次借助“以夷制夷”的手段,通过引导日本在日俄战争中重创沙俄,暂时收回了东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日本对东北的进一步侵占。
从甲午战争开始,沙俄与日本便将辽东半岛和东北地区视为争夺的核心。清朝的力量极为薄弱,尽管通过“以夷制夷”策略换来了短暂的胜利,但最终的结果却依然是引狼入室。对于想要达到“以夷制夷”战略效果的国家来说,强大的自身实力是前提。长孙晟之所以能够巧妙地利用突厥的内部矛盾,是因为隋朝的强大让突厥无法形成真正的威胁,而在清朝的脆弱形势下,外部的力量介入不仅无法有效保护清朝的利益,反而为列强的扩张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