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历代开国皇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最不容易的一位。朱元璋的出身背景极为艰苦,生于贫寒家庭,依靠自己的奋斗与坚持,最终逆袭成就帝位。这其中的艰辛和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其他开国皇帝大多出身显赫,如秦始皇嬴政,他是秦庄襄王与赵姬的儿子;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则是关陇贵族出身,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宋太祖赵匡胤更是后周都指挥使赵弘殷的儿子。即便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他的父亲塔克世也是建州左卫指挥使的高官。因此,朱元璋的成功显得尤为不易。
正因朱元璋从一位贫苦的少年逆袭为帝,他更为谨慎且深知民间疾苦。当他终于登上皇位时,他更加小心翼翼地处理政务,并通过一系列残酷的举措来巩固自己的权力,确保自己的帝位不被动摇。为了保卫这来之不易的江山,朱元璋发动了明朝初期的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蓝玉案和郭恒案。若论翻脸的决绝,甚至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朱元璋几乎将所有的开国功臣一一除掉,唯一幸存的,只有这几位开国功臣。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能最终善终呢?
当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篡位成功后,他曾让人整理出一份明初功臣表。这份表单上列出了150位开国功臣,其中有25位被封为公爵。比如,鄂国公常遇春,追封为开平王,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之一。常遇春在1355年归顺了朱元璋,担任先锋,勇猛善战,并获得了“常十万”的美誉。遗憾的是,常遇春未能享受荣华富贵,就在回京途中去世,年仅40岁。朱元璋为此追封他为开平王,并且还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郑国公。魏国公徐达则是早期与朱元璋一起起义的功臣之一,凭借战功被封为魏国公,并且位高权重,终其一生都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李善长,韩国公,也是与朱元璋并肩作战的功臣之一,虽然并未上过战场,但他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因胡惟庸案,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被满门抄斩。李文忠,曹国公,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深得朱元璋宠爱,多次出征并立下战功。因胡惟庸案,他差点被处死,幸亏马皇后为其求情才保住了性命,但最终在洪武十七年病逝。随着李文忠去世,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公爵的爵位。
蓝玉,凉国公,常遇春妻子常氏的亲弟弟,也因其骁勇善战在洪武十二年被封为永昌侯,后又在捕鱼儿海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由于个人行事骄纵,私下侮辱元妃,朱元璋对他产生了不满,并在洪武二十六年将其处死。与蓝玉一样,傅友德,颖国公,也因参与过蓝玉案、胡惟庸案,最终因与太子朱标的关系受到牵连,最终死于朱元璋之手。
在朱元璋的朝廷中,这些开国功臣虽然为大明王朝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在登上皇位后的朱元璋看来,他们中大多数人或死于沙场,或早逝,甚至有些人因牵涉到四大案而被处决。真正能够善终的,极其少数,其中尤以沐英为代表。沐英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在逃难途中死于他乡。沐英在7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孤苦伶仃地流浪。直到1362年,朱元璋发现并收养了沐英,亲自抚养。朱元璋对沐英宠爱有加,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不仅让他读书识字,还亲自教导他兵法。沐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朱元璋的青睐,早在13岁时便随父出征,立下赫赫战功,19岁时便被任命为帐前都尉。
沐英的一生,始终忠诚于朱元璋,也在他身边不断立下战功。他参加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在云南战役中,沐英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能力,带领明军取得了显著胜利。洪武十五年,沐英帮助镇压了云南大理段氏的叛乱,将整个云南西南地区平定,极大提升了明朝的威望。而他最后死于洪武二十五年,年仅48岁。沐英的死,深深打击了朱元璋,令他悲痛欲绝。
沐英的长子沐春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继续镇守云南,并且与父亲一样,表现出色,镇守了西南边疆。然而,沐春英年早逝,仅36岁便病逝。沐英的弟弟沐晟也在朱元璋的宠爱下成长,最终晋升为黔国公。无论是沐英、沐春还是沐晟,他们三人都展现了对大明王朝的忠诚,并且始终如一地支持朱元璋的统治。
与沐英家族的忠诚相比,耿炳文则凭借低调谨慎的行事风格,获得了皇帝的深厚信任。他以低调、谦逊的态度将战功归于皇帝,深得朱元璋的青睐,直到永乐年间才因靖难之役遭遇不幸,最终去世。耿炳文的忠诚与谨慎,保证了他在权力斗争激烈的时期能够平安度过。
郭英则是另一位幸运的开国功臣,他凭借出色的战功和长期在朱元璋身边的忠诚,最终能够善终。郭英的性格谨慎且忠诚,他对自己的功勋从不张扬,始终保持低调,最终享年老去,享受了子孙的荣华。
最后,汤和这个人物的“装傻”风格也让他成功度过了朱元璋的“权力试探”,最后在洪武二十八年安然去世。汤和与朱元璋有着深厚的关系,在朝廷内外都非常得宠。
这些功臣能善终,关键在于他们都能够在权力斗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低调、忠诚,并且有能力应对朱元璋对权力的渴望和试探。在这些开国功臣中,能够成功度过考验的,确实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