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胡适始终站在蒋介石一方,支持国民党,视其为“正统”,并对共产党持不以为然的态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曾经的胡适并不被国民党接纳,甚至一度被视为“反党分子”,国民党曾扬言要逮捕他。究竟是怎样的背景和事件让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张呢?
事情要追溯到1929年9月。当时,北平的国民党党部发出声明称:“在反动派活动频繁、共产党文艺政策盛行之际,胡适本为一文人,虽其背景不详,但其言辞明显有倾向解读共产党之嫌,意图动摇我党的根基,其图谋已不言而喻。” 这个声明不仅对胡适进行了直接的批评,还动员了北平和天津等地的国民党党部,提出了请求中央政府抓捕胡适的议案。
这场风波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29年3月15日,当时国民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上海市的特别代表陈德徵提出了一项提案,内容要求各省、市的党部在认为某人是反革命分子时,可以直接由法院审判并定罪,只有中央党部可以否决。这个提案赋予了地方党部过大的权力,几乎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胡适身为中国公学校长,对于这种提案深感不满,于是他致信国民党司法部长王宠惠,批评这个提案是在破坏法治:“在世界法制史上,不知哪个时代哪个文明民族曾有如此荒唐的做法,居然以书面形式立下制度!”虽然这封信未能公开发表,但提案的提案者陈德徵看到后,立即在《民国日报》上对胡适进行了猛烈批评,指责他一无所知,只会胡乱发言。
这让胡适愤怒不已,他开始通过文章反击,抨击陈德徵,同时把矛头指向了蒋介石和孙中山。他要求蒋介石给出对民主、自由与人权的解释,若无法解释清楚,他就不配领导国家。胡适不仅写文章反驳,还将这些文章整理成册出版,并在序言中写道:“我们要建立的是批评国民党的自由,批评孙中山的自由,连上帝我们都可以批评,何况是国民党与孙中山。”
胡适的这些言论无疑激怒了国民党,尤其是上海市的国民党党部,公开呼吁将胡适严惩,指责他公然侮辱蒋介石并背叛政府,煽动民众情绪。北平市国民党党部也加入其中,指责胡适“试图通过与共产党接轨动摇我党根基,目的昭然若揭。”
在上海与北平两地党部的鼓动下,其他省市的国民党党部纷纷要求严惩胡适,甚至不少地方提出了要抓捕胡适的议案。但与国民党强烈反应不同,文化界却有不少人站在胡适一方,支持他维护言论自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人明确表示支持胡适,甚至有外国媒体评论说:“与其把胡适抓起来,不如认真听听他的劝告。”
由于胡适在文化界的影响力,国民政府并不希望事态扩大,于是派出教育部长蒋梦麟去和胡适交涉,希望他公开道歉,以平息风波。但胡适坚持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完全没有错,拒绝道歉。最终,国民政府决定查封胡适的《新月》杂志,并且胡适愤然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准备前往美国讲学。
这场风波,表面上看似是国民党的一场胜利,胡适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但这也让胡适意识到,与国民党正面冲突并没有好下场。于是,他悄然改变策略,不再强烈抨击国民党,而是转而选择与国民党合作,希望通过另一种方式达成自己的理想。
这一转变很快引起了蒋介石的关注,胡适逐渐在蒋介石的眼中变得举足轻重。由此,胡适成为了蒋介石的座上宾,再也没有人敢提“抓捕”胡适之事。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胡适在政治上的智慧与策略,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深刻理解。从最初的激烈批评到后来的合作,胡适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也促使他最终与蒋介石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成为了国民党内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