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其鼎盛时期,拥有着三国最顶尖的文武力量。他同时拥有诸葛亮和法正这两位杰出的谋士,而在法正的辅佐下,刘备不仅征服了汉中,还稳固了自己的根基。在拿下汉中之后,刘备的实力达到了顶峰。文官方面,诸葛亮、法正堪称顶尖,其余如刘巴、孙乾、糜竺、简雍、伊籍、马良等人,均为一流或准一流人才;武将方面,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均属一流,另外王平、吴懿、刘封、吴班、张翼、张嶷也具备相当的实力。尽管刘备有如此众多的精英将领,他面临的挑战并非人手不足,而是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
当我们深入分析三国的史料时,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关羽在荆州败亡时,事实上,除了魏延在汉中肩负着军事任务外,其他大将大多都在后方享乐,几乎没有直接参与战斗。关羽被捕的临沮之战,似乎应该是在马超的防区,然而马超并未出现在前线。
关羽在败走麦城时,曾经假装向东吴投降,举起降旗,带领少数精兵成功突围。事实上,关羽的“降吴”计划是为了拖延敌军时间,缓解自己的困境。如果他真心投降,他首先会选择投降曹操,而不是孙权。投降曹操,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降汉不降曹”;而若他投降孙权,再次面对孙权要求联姻的压力,关羽该如何应答呢?
关羽如果真投降孙权,孙权未必敢轻易信任他。即使关羽真的选择了降曹,他与曹操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好,张辽和徐晃都与关羽有着较为深厚的情谊,曹操也不会像关羽对待于禁那样冷嘲热讽。相反,关羽一旦“归顺”曹操,必定会受到热烈的欢迎,甚至会在曹操的帐中举行盛大的接风宴。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曹操、刘备和孙权都自认自己是“汉臣”。刘备的旗帜上从未有过“蜀”字,曹操即使被称为魏王,也始终是名义上的“汉臣”。因此,关羽投降曹操并不算是叛汉。要是刘备的五虎大将如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投降曹操,他们能获得怎样的待遇呢?根据曹营当时的官职配置,五虎大将中,若有人投降曹操,或许有一人能被晋升为大司马、大将军,但另外几位也只能在五子良将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其中一位甚至可能会被曹操处决。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马超即便选择投降曹操,曹操很可能也不会饶恕他,毕竟马超的父亲和兄弟们都是被曹操亲手处决的。即使马超能忍下这段血仇,曹操也未必会接受他,毕竟这段仇恨无法轻易抹去。某些仇恨,不是时光可以冲淡的,马超与曹操之间的血海深仇,注定让他们无法和解。
再来看黄忠,他曾在曹操攻占荆州时投降,成为曹操的“假行裨将军”。然而,曹操并未重用黄忠,黄忠当时的待遇与曹营的其他降将相差甚远,他的官职只是“试用期”性质的裨将军,远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黄忠与曹操其他重要降将相比,显然未能获得与其年龄和战功相称的待遇,甚至无法进入曹魏的“五子良将”之列。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赵云身上。赵云虽然威猛,但和许褚一样,他的职位并没有跨越到五子良将的行列。赵云的“翊军将军”是刘备所创的称号,与曹操的“武卫将军”类似,显示了赵云和许褚在各自阵营中的特殊地位,但也限制了他们晋升的空间。
如果关羽和赵云投降曹操,他们或许能够成为曹军的一员,但很难成为如张辽、徐晃那样的核心将领。曹操从来不会轻易信任任何降将,尤其是那些曾经背叛过的将领。因此,关羽、张飞、赵云即便投降,也只能作为曹军的一名普通将领,而无法获得与他们在刘备阵营时相同的地位和权力。
至于张飞,他与曹操的关系更加复杂。张飞不仅在早年就被曹操任命为中郎将,而且与夏侯渊有着亲密的关系。他娶了夏侯渊的侄女,这样的姻亲关系使得张飞在曹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即便他最终投降曹操,也有可能被任命为高级将领。张飞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与许褚等人比肩,但绝不会超越曹操的亲信将领。
总的来说,蜀汉的五虎大将,尽管在战场上英勇无敌,但在曹营中能获得的待遇和位置是相当有限的。他们的忠诚与个人情感,使得他们不可能轻易倒向曹操,而曹操也未必能信任他们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