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会杀你的,你留下就好。”秦始皇对身边一位重要将领如此保证。这话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呢?原来,这位大将心中惴惴不安,担心自己因战功卓著而招致秦始皇的猜忌和杀意。毕竟,在历史长河中,不少皇帝登基后都会以种种理由斩杀功臣,防止他们权势坐大威胁皇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典型,他在巩固王朝时,残酷清洗了大量开国功臣。
一方面,这些战功赫赫的功臣往往自视甚高,甚至会对皇室继承权构成威胁。开国皇帝一旦驾崩,后续继承者难以稳固皇位,担心功臣不服从甚至谋反,因此不得不先发制人,将功臣清除。另一方面,刚刚登基的皇帝自身也有顾忌,生怕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不足,难以压制功臣的威望,最终被取代,所以常以各种借口铲除威胁。这些都是为了稳固皇权根基和确保后代的统治地位。然而,秦始皇手下这位功臣到底是谁呢?
这位功成身退、希望自保的大将正是王翦。王翦出身名门望族,祖辈多为大将军,从小便在军中长大,熟读兵法,兵学造诣深厚。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深受秦始皇的器重,成为他的心腹重臣。秦始皇对王翦的信任,自然源于他的非凡才干和战功。
秦始皇十一年时,王翦率军进攻赵国的阏与。令人惊讶的是,王翦仅用十八天时间,便让军中没有达到百石俸禄的校尉们回家,只留下两名精兵,后来这些士兵都成为了军中精锐。王翦正是凭借这支士气高昂的精锐部队,连下赵国九座城池,完成了对赵国的重要打击。
众所周知,在秦始皇幼年时,权臣吕不韦掌控朝政,野心勃勃,妄图篡位。他不仅与秦始皇的母亲有染,还将一个名叫嫪毐的小人引入宫中。后来,在王翦的提醒下,秦始皇才得知嫪毐不仅与母亲私通,还生下了几个私生子,这不仅让秦始皇颜面尽失,也激起了他的愤怒。嫪毐起兵反叛,但很快被秦始皇镇压,吕不韦和嫪毐先后被除,秦始皇终于掌握了实权,秦国统一六国的征程由此正式开启。
这场统一战争起于对赵国的讨伐,历时十五年。除了最早灭亡韩国时王翦未参战外,其他国家的征服,几乎都是由王翦或其儿子王贲率军完成。秦始皇十八年,王翦从上郡出发,联合杨端和攻打赵国井陉,双方配合默契。但赵国名将李牧使得战争陷入僵局,僵持一年多。
为了打破僵局,王翦采用了巧妙的反间计,成功除掉了李牧。李牧一死,赵军大乱,秦军乘势而上,击败赵军主将赵葱,攻陷邯郸,俘获赵王,将赵国领土划入秦国,设为秦郡。次年,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发生。刺杀失败后,秦始皇怒火中烧,便命王翦趁机大举进攻燕国。燕王与代王联合抵抗,太子丹统领联军,最终兵败易水河,燕都被攻占,燕王逃亡辽东,燕国名存实亡。
“虎父无犬子”,王翦如此猛将,其子王贲同样出类拔萃。王贲随后奉命南征楚国,击败楚军。战后,他又北上攻魏,利用黄河和大沟水淹没大梁城,使魏国破城而降。王贲平定魏国各地,将魏国东部改设为砀郡。
公元224年,秦国在嬴政统治下疆域日益扩大,六国中仅剩楚国未灭,成为秦统一的最后障碍。秦始皇于楚秦大战前夕召集群臣商讨所需兵力。朝中无人敢轻易发言,唯恐激怒皇帝。此时王翦挺身而出,坚定地建议派遣六十万大军攻楚。
此言一出,引起朝堂哗然。大臣们纷纷质疑消灭楚国竟需如此庞大兵力,纷纷为王翦捏把汗,担忧秦始皇不悦。随后李信发表不同意见,认为只需二十万军力即可胜利。秦始皇显然更倾向李信的建议,遂派其率军南下。
然而,李信轻敌,导致秦军大败,七名将领阵亡,消息传至秦王耳中,他勃然大怒,险些处死李信,幸有群臣劝谏方才作罢。嬴政反思轻敌错误,决定请已隐退田园的王翦出山再献良策。
王翦虽年迈,却仍关注国家大事,应召而来。他重申:“应派六十万大军伐楚。”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嬴政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但六十万兵力非小数,秦始皇亦担忧王翦会借此拥兵自重。
为消除君王疑虑,王翦向秦始皇请求许多田地,解释是为子孙留下一些产业。秦始皇见此心意,安心许诺。于是王翦率军驻扎楚国边境,带兵务农,长期静待时机。这种驻扎令楚国戒备森严,但王翦蓄谋已久,历经一年,择机发起突袭,击溃楚军,楚王投降,秦国完成天下统一。
王翦功勋卓著,却心知功高必招杀身之祸,遂请求辞职归隐,秦始皇却断然拒绝:“朕不杀你,你留下就好。”王翦感受到皇帝的信任,虽未获准辞官,却更加谨慎行事,低调处世。
晚年,王翦还南征百越,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武城侯。最终功成身退,安享晚年,得以善终。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每位臣子都明白此道理。王翦不仅军事才干出众,更深谙为人处世,懂得君王最忌惮什么。即便不图名利,也愿谦逊低调,忠君爱国,方能保全自身,终成一代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