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总的一生简朴且充实。回望他的一生,无论在艰难的战时年代,还是在解放后的平静岁月,他总是与战士们一同吃苦,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战争时期,他的军装早已穿得破旧不堪,旧棉衣上露出棉絮,硬邦邦的,虽然补了又补,他依旧舍不得换掉。即使担任了总司令,他也从未为自己谋取任何特别待遇,始终保持着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的作风。解放后,朱老总虽然进入了北京,进入了中南海,但他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养成的朴素作风,不修边幅,像一位普通农民一样,毫不张扬地度过一生。他总是对周围的人说:“我们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好了,吃得饱穿得暖,出门有车,身边有服务,这些已经比许多人幸福多了。”
朱老总一直很亲民,这不仅表现在他言语上,还在于他的行动。长征期间,部队经过长时间的艰难跋涉,终于得以休整。炊事班的老班长向朱德请示要烧水,结果被警卫员斥责“有眼不识泰山”。然而,朱德却不以为意,微笑着回应:“首长也能做这些事啊?”
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经过长时间艰苦行军,终于走出了草地,来到了一片水草交接的地区。此时的朱德,身穿补丁累累的灰色粗布军服,脚穿草鞋,背上背着一个斗笠,手里持着一根棍子,棍子的两端已经被磨得光滑。为了革命,他不知疲倦地在前线奔波,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让他明显消瘦,脸上的皱纹也深了许多。一天,他站在草坡上,一边招手一边高声喊道:“同志们,快来,我有好消息!”战士们听到后纷纷围了过来,朱德兴奋地告诉大家:“党中央,毛主席领导的北上红军和陕北的红军打胜仗了!”这时,战士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然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并没有因此减轻。经过草地时,越来越多的战士因劳累而倒下,部队的粮草几乎用尽,面临断粮的危险。朱德一直心系战士们,自己走路时,总是低着头,细心寻找可以充饥的野菜、草根或蘑菇。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些牛蹄和马蹄,这些是前方部队遗弃的。他高兴地拿起这些东西,对警卫员说:“这是好东西,阔人们都喜欢吃牛蹄、马蹄的!”他指示警卫员将它们捡起送到炊事班,命令先把毛去掉,再提取肉和筋,煮一锅蹄筋汤。平时以野菜为食的战士们听说有汤喝,都兴奋不已。虽然只有少量的蹄筋,炊事班还是将汤分发给大家。为了确保大家都能喝到,朱德将自己的那碗汤倒回锅里,搅拌后重新盛了一碗,蹲到一边,笑着与大家一起享用。他还严肃地对战士们说:“今后谁也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夜晚,宿营时,战士们因疲惫和饥饿几乎没有力气站起来。这时,炊事员老杨端着盆喊道:“同志们,快来喝新鲜鱼汤。”大家难以置信,草地上哪来鱼汤呢?可老杨走近时,鱼香扑鼻,大家纷纷跑去围观。朱德微笑着说:“这是草地为我们准备的犒劳。”原来,下午朱德和警卫员去寻找食物时,在河里意外发现了鱼,而当轮到他喝鱼汤时,他却把自己的汤倒回锅里,加水后分给大家:“百人吃了百人香,多加点水,每人喝几口。”
这就是朱老总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还有一次,朱德在行军中偶遇一支队伍,其中几名伤员在树下休息。朱德带着警卫员去看望伤员们,和他们交谈时,炊事班班长因未认出朱德,怒斥他:“你是老兵,火都生不明白!”朱德微笑着回应:“应该向老班长多学习呀。”旁边的警卫员见状,赶忙告知班长这就是朱老总。班长顿时愣住,深感羞愧。朱德却笑着说:“首长也能干活,不是吗?”他进一步提醒警卫员:“党内不能有特殊党员,大家都是一样的。”这一言一行让战士们深受感动,纷纷对朱老总的亲民态度敬佩不已。
朱德从不以身份和职务为荣。即使在战斗休整期间,身为总司令的他,依然在烈日下亲自下田种地。每当警卫员提议帮助他时,朱德总是笑着说:“你们有你们的任务,这块地是我的任务,我趁空隙锄一锄地,你们回去吧。”连理发这种日常小事,朱老总也从不“破例”。在七溪岭战斗时,理发师黄师傅高兴地为红军战士理发,并宣扬红军的勇敢。当朱德走进小瓦屋时,黄师傅激动地准备为他理发。朱德却坚持要等到其他战士先理,强调:“理发也要先来后到,这也是一种纪律。”
朱德理完发后,还主动付钱,尽管黄师傅坚持不要收,但朱德依然坚持:“这是红军的纪律,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他不仅在这件事上严格要求自己,还在战场上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始终以身作则。朱德的简朴、平易近人、严于律己的品行,一直影响着后人,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继续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对家人和子女也是言传身教,始终不忘革命初心。他的为人、作风,深深影响了周围的人,也使他成为“人民的光荣”的真正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