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章成的绝技连毛主席都曾盛赞过。
他从一位文盲成长为一名少将,成为了我国开国的伟大人物之一。毛主席曾亲自称赞过他:“他的迫击炮是一门艺术。”他便是电视剧《炮神》中杨志华的原型——河南农民赵章成。
在众多的传闻中,赵章成被描述为一位每次开炮都要拜佛的将军。那么,这个传闻究竟是否属实?他的人生又是如何蜕变成传奇的呢?
1964年,在一片泥泞的土地上,一位年迈的老人挺直了身躯。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那双粗糙的双手依然强壮有力。老人左手托住没有炮架的迫击炮,接过了战士递来的炮弹,眼神专注而坚定。经过一番熟练的瞄准,他开炮了。随着一声巨响,炮弹呼啸而出,命中目标,摧毁了一个又一个敌人的标靶。
这位看似慈祥的老人,凭借着一手绝活,得到了杨得志的高度重视和毛主席的赞誉。甚至在党内,大家都津津乐道于他的“迫击炮艺术”。这就是赵章成,我国开国少将,传奇的炮兵专家。
1927年,赵章成加入了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不久后,他接到了围剿红军的任务。然而,赵章成并未完成这个命令,反而开始暗中与红军接触,成为一位背离命令的叛逆将军。最终,赵章成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令人意外的是,他加入党组织时并没有经过所谓的候补期,直接就成为了中共的一员。
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结束,我军终于获得了几门迫击炮,炮兵营的成立也随之而来。赵章成当时被任命为炮兵营的营长,并开始展现出他在炮兵领域的卓越才能。电视剧《炮神》中的杨志华虽是虚构角色,但赵章成无疑是该角色的原型,他百发百中的炮弹命中率,被誉为炮弹艺术的象征。
赵章成第一次“封神”的战斗是在强渡大渡河时。当时,我军只有一条小船,而敌军已经销毁了所有的船只。我们的18名勇士只能分成两批渡河,其中一队由熊尚林带领,另一队则由孙继先等人组成。然而,在渡河过程中,我们遭遇了敌军猛烈的火力压制。
面对这样的困境,杨得志下令:“炮兵呢?让赵章成上场!”当时,红军的炮兵几乎没有重型火炮,只有一门缺了炮架、不能调整方位的迫击炮。赵章成左手托住迫击炮,右手接过炮弹,在没有任何试射的情况下,他精准地瞄准敌军阵地,发射出三颗炮弹,成功消除了敌军的火力点,为18位勇士的渡河提供了掩护。经过赵章成的精准火力打击,敌军开始溃退,我军成功渡过大渡河。
毛主席为此亲自签发命令,授予赵章成“神炮手”的荣誉称号。赵章成的炮术,也因此成了我军一代传世佳话。
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敌军坚固的碉堡成了难以攻破的障碍。赵章成再次展现了他过人的炮术。当时,由于部队急需火力支援,赵章成被紧急调到前线,他仅凭六名从未接触过炮兵的战士协助,便单枪匹马操控三门迫击炮,火力连续不断,精准无比。敌人曾回忆道:“我们一开始以为八路军派了一个炮兵排,但实际只有一个人操控这些火炮。”赵章成精准的炮火令敌人心生畏惧,士气大降。
但面对敌人依旧顽强的碉堡火力,赵章成灵机一动,他决定使用一种特殊的手段——他将迫击炮中的一半炸药倒出,加入辣椒面,制作成“辣椒炮弹”。这种炮弹能够在爆炸后释放出强烈的刺激性气体,令敌军产生误以为是毒气弹的错觉。果然,当炮弹爆炸时,敌军误以为遭遇毒气攻击,纷纷撤退。
在其他战斗中,赵章成凭借着过人的精准度与速度,创造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在一次战斗中,他曾一人同时操控三门迫击炮,在一分钟内完成了25发炮弹的射击。即便面对复杂的地形和不利的射击角度,他依然能做到弹无虚发,极大地震慑了敌军。
关于赵章成的传闻中,还有一个流传广泛的说法:每次射击前,他都会拜佛。其实,这个传闻完全是误解。赵章成并非信奉佛教,他的所谓“拜佛”手势,其实是炮兵常用的瞄准与测距手势。这种手势需要将手指微微弯曲,掌心朝左,用眼睛估测目标的距离,类似于拜佛的姿势,因此被误传为“拜佛”。
在抗战后期,赵章成因其卓越的炮术被调到兵工厂负责技术指导,并参与了对82迫击炮的改进工作。他提出将82迫击炮改为既能直射,又能屈射,以此提高命中率,特别是在攻打高楼或复杂建筑时,更加灵活。赵章成的这一改进,极大提升了我军的火力打击效率。
在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中,赵章成继续为国家作出贡献。1964年,当时已经年近花甲的赵章成以炮兵副司令员的身份回到基层部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在一次大比武中,年迈的赵章成依然凭借无与伦比的技术,成为了全场焦点。
直到1969年,赵章成因心脏病发作,终老于北京301医院,享年73岁。尽管他离世,但他的炮兵传奇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赵章成的一生,堪称传奇。从一个文盲到少将,他的每一步都证明了他非凡的才能和忠诚。即便在他年老时,他依旧是那个以精准火力著称的“炮神”,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无数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