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向我出示一张老照片,询问照片是否为晚清时期吉林城义和团的旧影。
在这张照片中一群包着头巾,身穿“号坎”,衬着袍服,蹬着布靴的人,拿着乐器和旗仗排成一排。他们身后还可见有身着沙俄军装的外国官兵。另外,画面中有窥视镜头的年轻人,留着清代男子的辫发。就此可以判定照片为晚清时拍摄无疑。
这张照片的最下面,有一行红色字体的俄文说明。遗憾的是,我并不认得俄文,无法了解其含义。直观看去,照片中第一排站立的中国人,确实和义和团团众非常相似,只不过对比晚清时义和团团众的照片,发现他们的头巾包裹得有些拘谨。另外这些人脚上是官兵穿的靴子,有别于清代义和团团众简陋的鞋子。
放大图片后,仔细观看“号坎”上的汉字,依稀可以辨识为“吉林铁路交涉总局卫队”。既然标有“卫队”字样,那显然就不是义和团的团众了。
朋友根据“号坎”上标有“吉林铁路交涉总局”的字样,进一步询问这张照片是否拍摄于清代吉林城。答案也应该是否定的。
吉林铁路交涉局虽有“吉林”字样,却不是设在吉林城的机构。据历史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5月31日), 依照中俄两国签订的《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规定,时任吉林将军的 延茂与俄国特派中东铁路总工程师 茹格维志,在哈尔滨签订《吉林铁路交涉总局章程》,成立吉林铁路交涉总局,全权 办理吉林省境内与中东铁路交涉的相关事宜。 由于今天的黑龙江省东部在清代为吉林省辖区,因此这个交涉总局被冠以“吉林”之名。
探讨东北历史时,旧区划往往会造成一些混淆。在旧区划下,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历史资料中,时常见到“吉林” 字样, 比如民国时期的“吉林省立第三中学”,就是设在哈尔滨双城的学校。查阅资料时,若不细究,非常容易出现错误。
其实关于吉林铁路交涉总局,网上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乌龙。如百度百科中介绍“吉林将军”的词条,就把 吉林铁路交涉总局最初的办公场所旧影,当作吉林将军衙门的照片,用为插图。
综上,得出结论:朋友出示的这张照片,不是 晚清时期吉林城义和团的旧影,而是晚清时期,哈尔滨吉林铁路交涉总局相关人员的老照片。
网取义和团老照片
“号坎”上的文字
被误认为“吉林将军衙门”的吉林铁路交涉总局
被误认为“吉林将军衙门”的吉林铁路交涉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