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北周时期,文帝杨坚开创了自己的帝业。隋朝的历史自581年建立,至618年灭亡,仅仅经过了二世。关于隋朝的灭亡,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隋文帝杨坚在选择继承人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废除了仁爱孝顺的太子杨勇,最终立下了暴虐、心高气傲的杨广;也有人认为杨广挥霍国力,耗费巨资修建运河、征伐高丽,甚至一度下扬州,这些政策最终导致了国力衰弱、民众疾苦、天下大乱;更有论调指出,关陇贵族集团与杨家矛盾重重,最终决定推翻杨家的统治。各种说法不一而足,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的武帝宇文邕已经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消灭了北齐,征服了巴蜀,疆域几乎覆盖了中国的三分之五。南方的陈朝,虽有一度的辉煌,但内外交困,已经显得风雨飘摇,似乎只是等待最后一击便会崩塌。宇文邕确实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内政上成功地压制了宇文护,加强了中央集权;外征时,他多次战胜突厥和北齐。然而,宇文邕却在578年早逝,犹如一块压垮北周基业的稻草。
宇文邕去世后,仅仅继位两年的宇文赟也在580年去世,留下一位年仅八岁的继承人宇文阐来继承父业。宇文赟虽然出身高贵,却从小与父亲关系疏远,身心沉溺于荒淫享乐,甚至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将领和忠臣,最终因早逝留下了年幼的儿子,而这个中央集权的帝国也因此陷入了内乱。宇文赟的死,对北周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宇文家族的情况,与秦朝的情况颇为相似,蒙恬早亡,谁来制衡赵高、李斯的权力呢?因此,北周内部的腐朽和宇文家族的衰落,为杨坚等关陇贵族提供了机会。
如果杨坚没有插手,也许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其他家族会出来挑选一个领导人,来接管宇文家的权力。最终,在宇文赟去世后,杨坚借着自己外祖父的身份和虚伪的诏书进入朝廷辅政,迅速掌控了北周的政权。虽说这一切充满偶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局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宇文家族并不具备足够的根基来获得关陇贵族的支持。
宇文家建立的“八柱国”制度,虽表面上看似是一个以宇文泰为首的军事联盟,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复杂的封建体系,甚至可以说是北周的政治格局如同联邦制,权力高度分散。宇文泰不仅是北周的奠基者,也是该政治结构的关键人物。他通过巧妙的权谋,利用政治谋杀和利益交换打压了不服从自己的柱国和将领,独孤信便是其中被打击最严重的对象。
独孤信不仅是杨家的亲家,而且是八柱国中唯一一位能够威胁宇文泰统治的权力人物。独孤信的家族,在北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不仅能威胁到宇文泰的地位,还与其他关陇贵族有着深厚的关系。然而,宇文泰依然通过手段将其排除,为自己的家族扫清了障碍。李虎、李弼、赵贵等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牺牲品,而那些有着强大背景的将领如侯莫陈崇,则由于资历过深,始终未能得到宇文家族的信任。
在这个复杂的背景下,关陇贵族的命运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杨坚家族虽然成功夺取了北周的政权,但内部的权力斗争却始终未曾平息。虽然杨坚在表面上成功压服了诸多贵族,但关陇贵族的力量并未被真正消灭,杨家依旧难以真正服众。
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虽然看似是为了争夺天下,但实际上,李渊代表的正是关陇贵族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仍在幕后拉拢支持的贵族家族。正因如此,李渊的起义得到了广泛支持,迅速攻占长安,并于618年建立了唐朝。李渊的迅速崛起,远超历代起义者的速度,也可以看作是关陇贵族权力重新洗牌的结果。
隋炀帝杨广尽管尽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实施了多个改革措施,然而,他终究低估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力量。在高丽征伐过程中,杨广的暴政已使得民间不满情绪愈发激烈,甚至杨广的亲族也不再忠诚。当杨玄感举旗叛乱时,关陇贵族的二代和三代们纷纷响应,迅速倒戈。杨广虽多次设法压制这股力量,但关陇贵族的“脚投票”方式,早已注定了隋朝的覆灭。
最终,隋朝的灭亡并非是偶然的结果。无论杨广如何努力维持政权,甚至假设他能够放弃对外征战、专心治理,隋朝的根基仍然无法牢固。因为关陇贵族的力量太过庞大,一旦他们选择了新的领导人,隋朝的终结便不可避免。即使隋炀帝放任一切,关陇贵族依旧会寻找其他家族进行替代。而李渊,凭借其名门出身以及得到了关陇贵族支持,最终取而代之。
即使在隋朝末年的动荡中,李渊的唐朝也并未经历过过多的波折。唐朝不仅迅速稳定了局面,还成功地巩固了政权。相比于杨坚,李渊有着更强的社会号召力,利用了自己的“汉族身份”和“西凉王”的家族背景,成功地吸引了各方势力的支持。
历史证明,无论杨坚如何努力,隋朝最终还是无法避免历史的轮回。门阀政治无法持久,隋朝只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而唐朝,正是在这一历史变革中崛起,成为新的主宰者。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杨广的荒政,更在于关陇贵族的彻底反叛和门阀政治的深层矛盾。